浅谈曹植和他的《七步诗》

本文 由第一 公 文 网 收集整理4浅谈曹植和他的《七步诗》
&bsp;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是三国时期的曹植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几乎人人皆知的一首诗。曹植是曹操的第五子,字子建,被封为陈思王。他是曹丕的弟弟。曹丕即位后,忌恨曹植的文才出众,于是借故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就处死。曹植立刻作出了这首诗来。这是几千年来普遍的说法。
这首诗是隐喻曹丕的,其意思是说:兄弟手足,就像那豆与萁一样,都是同一个母所生,为什么毫不顾惜骨肉、手足之情。为什么要迫害我这么狠了?
这名话经常被后人引用来讽刺那些不知友爱兄弟的人。
对于这首诗,历来认为是曹植所作,但诗不见本集。所以,有人题为后人傅会之作,或傅会的成分要占多数。据说,首句是曹植所作,而二、三句是后人加上去的或后人改过的。因为,多数人同情曹植,不满意曹丕而造成这种说法。郭沫若在其文章中说:曹丕要杀曹植,何必要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因为他知道曹植才思敏捷,如果真的要杀他的话,就是诗做成了,依然可以杀之。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讽而便“惭愧”?所以,郭老认为这首诗的真实性实在是较少,(见郭沫若《历史人物论曹植》)。然面就是因为有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年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是谁管得了了。”
《三国演义》中说:这句话是应声而作,并非七步成诗,原诗题为《兄弟》。
宋人钟嶸在其《诗品》中,把曹植的列为上品,曹丕列为中品,而把他们的父亲曹操列为下品。这样分是不公平的。遭到了后人的非议,钟嶸解说:上中下三分,只在表明渊源,并非流品的等级。
推崇曹植的不仅仅是钟嶸一人,和他同时略早于他而著述的还有刘彥和。刘彥和在他的《文心雕龙》里,已把这种见解视为“旧谈”了。他品说:魏文帝曹丕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丕虑详而力缓。
郭老说:“彥和之见解比钟嶸要公平许多”。抑丕扬植,意丕“相去千里”。可见,在彥和时已“旧读”。可见,钟嶸的论调也不过是对于“佐情”表示了“雷同一响”而已,见郭沫若《历史人物·论曹植》文中。
不管怎样,曹植幼时大概是一位“神童”,据说十多岁时,就诵读《诗经》和《辞赋》数十万言。9岁时,便宜能做《铜崔台赋》,下笔成章,难能可贵。所以,《世说新语》说是“世目为绣虎”、《文心雕龙》称之为“援牍如口诵”。来褒扬他。这自然说到曹操之欢心。于是很想立曹植为“太子”。但后来失了宠,何故?《魏志·陈思王》中说的很明白:
曹植既以才见异,而又有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操<太袒&t;狐疑,儿为太子者数矣。而曹植任性而行,我行我素。不自励,饮酒不节。而魏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这表明文帝比他弟弟曹植终意高明。而这位神童“恃才傲物”、恃宠骄纵。
次之,曹植私并司马门外出,最伤他父亲的心。因为规定比门不经曹操允许,任何人不得擅开此门。杨修此时任曹操主薄(即现今秘书)与曹植臆通关节,“恃度太袒意,豫作教”,引欠光明磊光明落。操很气恼。
再次,建安二十四年,曹红为关羽所困,太袒欲令曹植率军前往救之,而植因醉酒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由于以上原因,曹操最终立曹丕为太子,杨修亦被赐死。
植失宠,事在前。他檀开司马门外出,使他父亲大伤其感情,他又和杨修勾结,阴伺他父亲意旨,以便光意承志,被他父亲怀疑而泄愤了,终致弄巧反拙,为慎重起见,曹操再进一步考虑其兄弟二人是否诚实,如果太子和植各出邺城一门。操于此前密救门者任何人不及出,以观其行为。太子曹丕邺城门因不以出而返还。扬修先告知曹植,若门不出候,候受王命,可斩守门者。植从之。就因为杨修与植如此交构而被赐死。
这样看来,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的曹操,在鉴别丕与植的优劣上,的确是费了权衡的。曹植的飞扬跋扈,不守纪律,真乃惊人。所以说曹操黜曹植,杀杨修是再三权衡的结果。
七步诗不论其是否为曹植的原作,就诗的本意而言是优秀的,诗借煮豆燃萁为喻,使人人能够理解,是这首诗能普遍化的原因。但从“豆”的一方来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太过,而站在萁的一方来说,不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吗?本作者亦附一首顺口溜而作为本文的结束:
煮豆不用萁,而用天燃气。
快捷又干净,豆熟不用泣。
萁可作肥料,发挥其效益。
豆和萁欢喜,不会伤情谊。本文 由第一 公 文 网 收集整理4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8-24 10:56:12
上一篇:浅谈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下一篇:浅谈教育培训干部的重要性
网友评论《浅谈曹植和他的《七步诗》》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