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

本 文由 第一 公文网 收 集 整 理6

马克思主义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

&bsp;&bsp;&bsp;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客观深入地解决问题。要善于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的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

&bsp;&bsp;&bsp;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就如何坚持和巩固这一指导地位进行了系统阐释和精辟论述。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是当前我国社科理论战线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bsp;&bsp;&bsp;一、“真懂真信”是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本前提

&bsp;&bsp;&bsp;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bsp;&bsp;&bsp;“知是行之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弄懂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通过“真学”达到“真懂真信”、入脑入心。真懂才能真信,真信才能真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规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根本上解决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

&bsp;&bsp;&bsp;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潜下心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而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要下大气力、下苦功夫去掌握真谛、融会贯通,而不能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

&bsp;&bsp;&bsp;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要求

&bsp;&bsp;&bsp;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研究出发点,还是脱离人民群众,只为少数人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强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为谁著书、为谁立说、为谁服务,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更是把坚守人民立场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结合,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强调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毕生致力于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劳苦大众的幸福,真正实现了阶级利益与人类利益、价值追求与规律遵循的高度统一。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事业,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人民至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每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以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不断推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bsp;&bsp;&bsp;三、“真用”是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由之路

&bsp;&bsp;&bsp;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真懂真信”为的就是“真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就是要落实到“真用”上来。

&bsp;&bsp;&bsp;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是从旨在“解释世界”到志在“改变世界”的理论学说,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是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问题提出来的。没有实践的精神、创新的追求、探索的勇气,就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道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防止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教条主义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依葫芦画瓢,不动脑子不下功夫,看起来是全盘接受,实则是阉割马克思主义精神。实用主义则为我所需,按有利于己的标准裁剪马克思主义,有利就拿来,无用就弃之如敝屣,完全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工具玩物。无论是教条主义还是实用主义,都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因此,解决怎么“用好”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着眼于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努力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

&bsp;&bsp;&bsp;四、坚持问题导向是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遵循

&bsp;&bsp;&bsp;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时代之声,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始终以解答时代课题、回应现实呼唤为己任,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科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出问题引领、问题导向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同样是坚持了问题导向,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在正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继续发展2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要坚持问题导向这一基本遵循,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努力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怎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八大以来党需要解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构建总方略、提出总要求、统筹总布局、维护总安全,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构成了理论创新的主要之点。

&bsp;&bsp;&bsp;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新情况新问题也会层出不穷,而且不同时期的矛盾和问题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客观深入地解决问题。要善于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的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

本 文由 第一 公文网 收 集 整 理6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6-11-08 14:53:00
上一篇:敬业才能有事业
下一篇:浅谈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网友评论《马克思主义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