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众的物质幸福和心理幸福

本文由第 一公 文 网 收 集整理7浅谈群众的物质幸福和心理幸福
&bsp;
最近,网上一则家长因开跑车接送孩子上下学被移出班级群的新闻火了。这位家长平时开跑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结果老师在群里@这位家长,告诉他有家长反映他开跑车接送孩子,这样会让孩子形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其他家长也跟着帮腔,而这位家长有理有据地怼回了他们,观点明确。然而没想到的是,随后家长在群内发不了信息了,他已经被移出群聊。网上多数人的观点是:“孩子嫉妒是假,家长嫉妒是真”、“校园风气不正”等等,但是抛开这些表面的现象,这个事件所暴露的现实问题是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较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才会引起群众间因资产、财产差距比较而引起的妒嫉,甚至会发展成为群众的仇富心理。这极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中极不稳定的存在。
&bsp;&bsp;“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小康社会决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还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2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实施“十三五”规划至关重要的一年。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践行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高,才能减少人民群众攀比嫉妒、仇富等心态,和谐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bsp;&bsp;&bsp;首先,要在社会普及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和价值观。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同时面对群众宣扬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面对政府机关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
&bsp;&bsp;&bsp;其次,呼吁社会关注关爱贫困人士、社会扶贫组织和机构,积极参加扶贫志愿活动。208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是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扶贫工作将进一步由“重速”转向“提质”。贫困人口及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实现“共同富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bsp;&bsp;&bsp;最后,仍然要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不能忘记的是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距离“共同富裕”这个目标还需要继续努力。
作为在基层工作的我们,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的绵薄之力,还是端正自己的态度,拥护党的领导,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提升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满意度和信任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的经济会更加蓬勃发展,社会文明会更加进步,人民群众不仅在物质上感到幸福,心理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本文由第 一公 文 网 收 集整理7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11-28 09:41:04
上一篇:浅谈年轻人消费心理
下一篇:共享经济的核心意义是什么?
网友评论《浅谈群众的物质幸福和心理幸福》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