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重构儿童绘画表达的教学模式

苏晓萍

【摘要】《美术新课标》倡导学生感知实践,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多彩的体验,积累丰富的素材,以此培植生动的儿童绘画表达方式。本文以书签教学为研究课例,引导学生以体验式学习法来描绘快乐的活动,感受快乐的创作,放飞快乐的心情,构建源于体验、适合儿童的绘画表达教学模式。

【关键词】绘画表达;体验式学习;书签创作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7-0568(207)34-020-03

艺术源于生活,在美术课堂中,知觉体验是学生进行艺术表达的基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版)》确立了课程的价值意义: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也奠定了课程具有视觉性、实践性的基本特质。一、儿童绘画表达程式化的现状呈现

翻了翻夏令营时学生创作的图画,不由纳闷:怎么有那么多的孩子喜欢让一棵树、一座房子、一个太阳、几个跳绳的人、几棵小草跃然于画纸上。难道童年的记忆中就只有跳绳吗?如果只有跳绳活动,那么这样的童年生活还多彩吗?快乐吗?

回想学生的美术课堂作业,画有关活动题材的主题画,也有许多类似的程式化作品。梳理了一下,学生的绘画作业经常出现以下情况:命题画作品喜欢“模仿”老师的或者课件中的范画;2画面形象单调、缺少细节描绘;3作品中的人物动态比较雷同和单一;4画面内容老套,缺乏新意。二、儿童绘画表达程式化的缘由解析

制约儿童生动地描绘生活的因素有很多,从程式化的儿童绘画作品中反映出了如下问题:缺少丰富的活动体验,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脱节;2不善于观察,缺少正确的技法引导;3不善于表现、缺少表达的方法指导;4固有的思维定式,缺少正确的审美导向……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因素,总之这种近似拷贝的千篇一律的绘画作品是出自这些天真活泼的儿童之手,不禁让人忧虑。

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曾说:富有创意的制作最重要的前提之一,便是体会经验。他指出,任何发生在马路上、家中、学校、商场或者正在进行的某项活动,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场景。有了亲身经历的体验,才会获得鲜活的形象思维与形象积累。

古人云:熟能生巧。对事物了解多了、感触深了,做起来自然而然就得心应手了。如果孩子们的活动多了、体验有了、观察细了,试想再让他们来描绘主题绘画时就会轻车熟路了。因此,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到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知。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即知识是从“行”中得来的。当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知识的获得也便如树根一样在心中牢牢地扎结实了。新的课程改革也倡导学生去实践体验,去感受事物和环境的丰富和微妙,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三、儿童绘画表达程式化的策略改善

学校有个“快乐心灵家园”,它是心理调节的一个活动基地,那里的活动项目可谓精彩纷呈:快乐自助餐厅、呯呯打击角、心网聊吧、音乐小屋……平时,孩子们最爱去那里活动了。何不挖掘这一校本资源,把活动体验搬进画面。笔者选择了小巧而实用的书签为创作载体。因为书签较小,容易把握构图塑造形象。且“船小好调头”,一张完成再来一张,学生练习的机会会更多。为此,笔者让学生运用体验式学习法来创意书签,以此来改善程式化的绘画表达方式。

学方法、细观察、让体验捕捉精彩

记得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如果不注意观察,再美的东西都如过眼烟云,如果不会观察,再熟悉的东西都会熟视无睹。笔者让一年级的学生做了小实验:打开手掌心观察分钟,然后把手默画出来。结果大部分学生只粗略地画出五个手指,有些学生能用几根线表现出皱纹。接着做第二次观察,这次让他们观察的时间为3分钟,边看边分析。仔细观察后的作品明顯比第一的作品多了很多细节的表现,画出了指纹、关节,还有掌纹呢(见下图)。

看来观察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培养发展起来的。学生进入心灵家园进行体验活动之前,首先让每个孩子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有哪些活动项目?有哪些器具?每项活动的装饰布置怎样?同学们在活动中的动作是怎样的?表情有什么变化?觉得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活动……明确了观察的目的任务后,还要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即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室内装饰物的形状、色彩、质感。观察角度可全方位,上至天花板下至地板及四周。观察视角可大到活动室的整体,小到活动点的细节。更可调动多个感官:抱抱“乐乐笑笑”两个可爱的大憨熊、敲敲音乐打击坊、听听l、看看“我真棒”美术作品角。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的整体体验,综合感知活动的愉悦,捕捉活动中的精彩点。

不过,仅有一次活动一次体验一次观察,其效果不可能达成最好。可以引导学生每次活动时注意观察,并选择最感兴趣的细致观察、重点观察,逐渐养成会观察的好习惯。

2乐参与、积素材、让体验丰富记忆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作家创作要深入生活积累素材,演员塑造形象也要寻找生活原型,有了丰富的记忆表象积累,才会创作出鲜活的作品与形象。美术创作同样需要根植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印象派大师莫奈在创作《大教堂》系列作品时,如想当然地在家闭门造车,是表现不出那一系列的光影更替、变化微妙的教堂神韵的。一代画坛宗师徐悲鸿先生更是在马厩里长期观察、多方揣摩,才塑造出如此传神骇世、呼之欲出的奔马图的。《美术新课标》也提倡要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孩子们只有更多地走进适合他们的活动,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感受,才会在记忆的宝库里储存大量的信息。

活动后的交流可有助积淀信息,积累素材。比如,引导学生一起作语言交流:“快乐心灵家园里的活动多吗?有哪些项目?你最喜欢什么?”“心灵家园的天花板上、墙上、地上都布置了什么?你觉得什么最有意思?”“大家在一起活动时,同学的动作、姿势、表情是怎样的,再想想自己当时的表情和动作呢?”期间老师学生可以互相补充。

另外也可利用速写的形式来记录创作素材。活动后可安排-2节课有重点地选择喜欢的活动,包括活动点的布置、文字、活动中同学们的动态、语言等用速写方式整理记录下来。这些视觉图像一点一滴地储存在学生的记忆库中之后,可以为书签的创作提供鲜活素材的基础保证。

3善思考、巧制作、让体验张扬灵感

诗圣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美术创作更是如此。当活动体验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学生的创作储备库也日益丰盈,这时学生再也不会为画不出而抓头挠耳。活动是快乐的事,美术创作也是快乐的,因为它能让我们看到天是那么的蓝,水是那么的清,心情是那么的愉快,更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如何在书签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验式”学习方法带来的乐趣:

首先,体验收集材料带来的乐趣。因为考虑到将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多彩的校本活动,所以要寻找那种白色或浅色的不压膜的卡纸、硬板纸。孩子们明确要求后各显神通:有的带来了妈妈长筒丝袜包装中的垫纸,有的在爸爸的新棉毛衫盒中找到了硬板纸,有的发现了月饼盒饼干盒的材质还真不赖……

其次,体验设计构思带来的乐趣。描绘哪个活动项目呢,翻开速写本看看。书签的外形有很多,方形、椭圆形、圆形、菱形等等,到底选择哪个外形更合适呢?是用铅笔打个草稿呢还是直接用彩笔画?这个手的动作有点僵硬,自己摆个造型再观察一下吧。這个活动姿态有点复杂,用点夸张变形的方法试试。

再次,体验描绘创作带来的乐趣。实践过后,学生发现油画棒太粗不宜在小巧的书签上勾画,而且易弄脏画面;用颜料比较麻烦而且技术要求高;水彩笔还可以,用荧光笔的效果最好,它的笔头比签字笔略粗,勾线涂抹皆宜,并且伴有耀眼的光泽,包装小巧便于利用闲暇时间绘制书签。

然后,体验作品诞生带来的乐趣。在书签创作的后期,还要打孔穿线。孩子们亲手用打孔机打出了圆圆的小孔后,个个都激动地瞪大了小眼睛。当看到彩绳穿过小孔,小小硬板纸摇身一变成了小书签,都兴奋地“呀”了起来,看来自己还真能干!有的学生还在书签的背面写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格言,使作品更加完善。

最后,体验创意分享带来的乐趣。利用视频展示台,学生一一展示自己亲手创作的书签,交流创作心得。有的书签被陈列在校橱窗里和教室里,有的被制作成印刷品,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孩子们的艺术体验。四、结语

运用体验式学习法:学方法、细观察—→乐参与、积素材—→善思考、巧制作—→同分享、共交流,能为学生带来愉悦的感受、生动的情境、丰富的素材、开放的学习形式,改善了儿童绘画程式化的倾向。

其实,“体验式”学习法的感知范围还能扩展拓宽:校本活动、班队活动、校外活动、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等都能体验到多姿多彩的感受。只要悉心观察,用审美的眼睛分析,以速写的形式记录点滴,素材资源肯定会充盈丰富。绘画创作也可以有更多的载体形式:绘贺卡、画台历,为日记和好词好句本《采蜜集》配插图,自编绘制绘本故事等等,让绘画形式更有生活化和趣味化。

“体验式”学习法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关注学生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关注学生个体表达与能力发展的关联等。相信“体验式”学习会让更多的学生感知到绘画的乐趣,真实地触摸到艺术的生动。

参考文献:

[]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

[3]陈辉萍美术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美术教育,203(6):4-7

[4]冯红梅体验二元论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美术教育,2009(3):20-22

(编辑:张婕)

文章来源于:新课程研究·上旬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50:17
上一篇:高职院校服装专业 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思考
下一篇:Mixly开源项目设计21: 太阳能热水器自动断水装置
网友评论《体验式学习:重构儿童绘画表达的教学模式》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