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研究

芮立刘珏

摘要:新工科是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提出的全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新工科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提出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从合理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基于“真实工作场景”产学结合基地、引入优质企业共创全新课程体系、完善学生全期创业教育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新工科背景下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方案。

关键词:新工科;网络工程;课程体系;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9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06-8228(208)03-79-03

Studythstrutshfuvrstytrrsplty

frNEr

RuL,LuJu

(NudtuvrstyJshCll,N,Jsu20000,Ch)

Abstrt:ThNErstlttrtrtprpsdrdththdsftlstrtdvlptArdtthrqurtsfthNErfrtrrspltyllsduvrsts,bdththtulstutfthshl,thrsblstrutfprt-tthrs,th"rls"d,dprdutdlrtrtd,thtrdutfhh-qultytrprsstrturrulusyst,dprvthfulltrtrprurshpdutsystfrstudt,thsfursptsrdsussdtstudythtrrspltystrutshfrthNEr

Kyrds:NEr;trr;urrulusyst;trprurshpdut

0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报告中指出,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科人才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培养满足当前及未来企业需求的“新工科”网络人才,并将其功能辐射到其他相关专业,是各高校共同思考的问题。

经过深入调研发现,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有以下四方面:一是符合国家行业发展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专业;二是面向区域发展中的需求,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聚集区,网络工程人才缺口每年达数十万人,并且仍在快速增长,而各地各类高校相同相近专业培养的各层次人才还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特别是网络应用型人才的缺乏;三是社会对该专业认知度高和认同度高,在江苏省内,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高于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一般薪资水平,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报考生源充足;四是该专业的设置可以对高校内部其他专业提供一个必要的完善和优化,既可以在已设置的计算机类专业基础上完善信息大类专业结构,又可以对校内其他专业起到支撑辐射作用,使高校整体上的专业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更是在质的方向上得到提升[]。

合理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

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规划的核心是立足现有基础,明确师资队伍建设方向、目标与路径,与时俱进,规划与集成岗位的人才需求[2],实现师资队伍由教学型向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和一定科研学术水平的教学研究型转变,同时,能力上由“单师”到“双师”,岗位上由课程教师到学生导师,标准上由教书到育人,以适应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2重点抓好专任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明确专任教师的三个标准:课程教学上,要具备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的能力,其中专业主干课和方向课的教学能力是重点;业务领域上,要具备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能力,以教学能力为基础,科研学术能力为支撑;综合素质上,在具备“双师型”特色外,要能够既教书又育人,在课堂上下都能发挥学生成长导师的作用。

还要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除了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構外,专任教师队伍中要有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项目领头人,使每一名专任教师都成为教师队伍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对现有教师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立足岗位培养、送学提高学历层次、到企业顶岗培养能力、参加学术活动等途径强化培养。同时,注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引进,实现“引培”并重。

3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理念

将兼职教师纳入到教师队伍,构建“5+5”的兼职教师队伍模型,第一个“5”即聘请5名重要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教师,使其在弥补教学力量不足的同时,能够在一些具有鲜明应用型特色课程的教学上发挥作用;第二个“5”即聘请5名专家学者作为特聘教授、创业导师,他们中的一位与专任教师一道构成专业双人制负责,另4人分别来自高校和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发展的最新理念、技术和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

2建立基于“真实工作场景”产学结合基地

与企业合作,建设集教学、培训、生产于一体,能体现“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开放型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加大社会培训力度,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及实力,力争将专业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并带动整个计算机专业群的发展[3]。

⑴认知类实习。针对低年级学生,企业给学生安排认知类实训课程,主要通过讲座和座谈会的形式,给低年级学生介绍通信网络行业的发展及未来就业前景,引导他们了解网络通信行业,建立好学生对于相关专业的学习信心。

⑵职业规划类讲座。针对中高年级学生,通过对于学生四年学习生活的规划,及未来对于个人职业的规划,给学生介绍分析进入不同行业的情况,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更好的参与到相关行业中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⑶课程实训及工程实训。针对上过专业课程的学生,可以借助学校自身开设的课程实训,由企业讲师来完成相关的实训课,企业讲师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并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情况的工程案例,让学生从工程的需求分析入手到后期的项目答辩,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⑷校企共建实验室。与企业实现院校共建实验室,实验室方案包含网络集成联合实训室、网络规划联合工作室、网络攻防联合实验室等,满足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

⑸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面向本专业,通过第三方企业对招聘企业的岗位职责要求、岗位技能要求、薪资水平等大数据进行抓取和分析,确定人才能力标准,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企业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岗位,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⑹新工科建设。通过和企业合作的方式,结合企业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方面的优势,协助学校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成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材资源。

3引入优质企业共创全新课程体系

引入思科、H3C等互联网企业优质课程,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既包含网络基础知识、互联网架构技术,又有大量和实践相关联的内容,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的网络技术知识,还可以掌握实际网络设备的配置,全面理解网络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其中的应用。教学中所使用的实验设备采用当前行业主流设备,并及时更新软件以提供最新特性,提升学生应用实践比例,以各种解决方案的组网案例为学习重点,突出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训。

随着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以及IT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引入新一代网络所涉及的云计算、大数据以及SDN等新技术课程,使学生及时掌握网络相关行业最新发展需求[4]。与此同时,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与行业企业专家根据岗位需求共同探讨和优化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设置、课时分配、评价考核等。不定时、不定期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习,即时与行业企业沟通,根据市场和企业要求的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并及时反映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去。

4完善学生全期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能力是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针对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要以改革课程教学为重点,以搭建实践平台为核心,以建立服务保障体系为关键,深入开展适合高校特点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5]。同时更新传统观念,将学生培养目标从毕业向就业进而向创业转变,在独立学院中,率先构建了贯穿学生全期,渗透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创业教育体系,并采取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

⑴面向所有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让所有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普及教育,进行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

⑵面向有需求,有意愿的学生:通过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培养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网络技术、管理能力。

⑶面向极少数学生:通过项目开发实现精英式的教育,结合江苏省大创项目,推动并扶持其自主创业。

如图所示,通过建立学生全期培养的新模型,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动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戰略,改变了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体外循环,不成体系的状况,对于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也是一个创新性的突破。

5结束语

新工科要求高校培养的网络人才不仅能够通过专业知识解决当前问题,有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而且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有较好的社会、经济等全方位人文素养,能灵活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本方案从合理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基于“真实工作场景”产学结合基地、引入优质企业共创全新课程体系、完善学生全期创业教育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结合新工科对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进行规划,并根据方案实施情况及时总结,贴近需求,完善高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Rfrs):

[]张士辉,朱冬光,王国英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校企合作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734(2):89-93

[2]赵昕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J]计算机

时代,2073:77-79

[3]娄小平,胡畅,刘裕文应用型本科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模式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观察月刊,2076(7)

[4]董智勇,郑秋生网络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方案[J]计算机

教育,2052(20):5-8

[5]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

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530(2):74-77

文章来源于:计算机时代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10:40:56
上一篇:“微信小程序开发”课程构建与教学实践
下一篇:一种基于免疫算法的盲信号分离算法
网友评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研究》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