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商业承兑汇票风险及监管对策

杨婷婷

【摘要】206年9月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对促进票据市场发展有积极影响,但仍需注意当前票据市场可能面临的风险,本文结合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实际情况,梳理风险点,提出监管对策。

【关键词】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贸易背景监管

一、引言

根据《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银发〔206〕224号,简称“224号文”),企业申请电票贴现的,无需提供合同、发票等资料;除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开展电票转贴现、提示付款等规定业务。224号文对促进票据市场发展有积极影响,但仍需看到当前票据市场可能面临的风险,对此本文结合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实际,梳理风险点,提出监管对策。

二、新经济形势下商业承兑汇票业务面临的风险

(一)放开贸易背景审查,可能引发法律风险

《票据法》规定,票据的发行、取得和转让应具有交易关系和债权的真实关系;《支付结算办法》规定必须对票据贸易背景的审查;《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办发[205]203号,简称“203号文”)明确票据承兑和贴现要审查能证明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各种凭证。在司法实践中,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取得和转让在诉讼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并有败诉风险。在现行政策背景下,放开票据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容易增加非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融资,并产生法律风险。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票据市场交易,可能引发交叉市场风险

224号文规定,除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外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可以开展电票转贴现、提示付款等业务。在分业监管的背景下,信托、基金等非银机构的票据交易难于实现监管穿透,基于规避监管的目的,银行系统的票据风险可能传递至非银系统,引发交叉金融市场风险。

(三)商业承兑汇票的普及加大了信用风险

商业承兑汇票已逐渐成为资信度高的企业的零成本融资工具。由于没有严格的审查和监管,完全以商业信用为基础,在当前国内信用环境不完善的背景下,商业承兑汇票存在巨大的信用风险。此外,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风险无时不在,未来的商业信用无法预期,电子商票的承兑期延长至一年,也加大了信用风险。零成本融资还促使企业不考虑自身的资本实力、盲目承兑和债务扩张,甚至开具虚假交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

(四)商业承兑汇票的商业信用风险可能向银行系统传导

商业承兑汇票在市场上接受度不高,如果承兑人或持票人获得银行授信保贴额度,可以持银行出具的保贴函在汇票到期前向银行申请贴现。然而,商票保贴的信用风险敞口总量较难统计,即使是监管部门,商票授信信息也较难获得。贷款额度受限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商票保贴变相获得更多贷款。由于现行的票据法规不完善、银行规避监管的驱动等原因,使得商业承兑汇票的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导致银行兜底买单。

(五)内外部欺诈等道德风险难以防范,致使商业承兑汇票案频发

206年,银监会通报了不法分子冒用龙江银行办理6亿元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转贴现风险事件,宁波银行爆出32亿元涉嫌违规票据业务,苏州银行招股书披露了涉及45亿元的商票贴现纠纷。票据风险事件频发,反映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漏洞及监管制度的不完善。这类票据案件主要发生在开票或贴现环节,虚假交易背景或伪造票据到银行申请贴现。作为票据业务的管理机构,央行很难对企业及其票据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管,尤其是企业开具的商票,无法在源头上审查交易背景真实性。

三、监管对策

(一)修订和完善票据法律和监管法规

224号文提出“企业申请电票贴现的,无需向金融机构提供合同、发票等资料。”取消对交易背景的审查,实际上是承认了票据的融资性。而票据法没有确立融资性票据的法律地位,银监会203号文也强调了票据贴现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显然,当前票据法和相关法规并不完全适应票据业务的快速发展,应及时修订票据法,从立法上明确票据的融资性,补充电子票据的管理规定;健全票据市场的监管架构和监管体系,对票据市场监管主体和票据专营机构的监督检查权进行明确,弥补票据市场监管空白。

(二)建立市场信用评级机制和市场惩戒机制

商业承兑汇票最大的风险是企业的商业信用风险,识别企业信用风险的有效方式是建立商业承兑票据发行人的信用评级机制,持续监控出票人的信用变化。充分利用电票系统有效识别和约束债务人的违约行为,定期对付款人的信用度进行评级;公开披露电票参与主体的履约行为,为票据受让人提供参考信息;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开票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指标设立科学的准入标准;严格控制企业商票业务规模,根据企业资产负债情况限定企业开票额度;建立市场惩戒机制,对无理拒付、延期付款的企业向社会通报,加大企业违约成本。

(三)建立票据监测和风险防范措施

定期监测票据市场总体风险情况,将票据案件发生率、票据贴现逾期率、承兑垫款率、票据资金损失率等纳入风险监测指标。贴现作为商业承兑汇票进入金融系统的第一道门槛,监管部门要出台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如要求银行严格审查贴现票据办理承兑时的贸易背景真实性,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信息平台了解付款人和收款人的经营情况、关联关系等信息。同时,要设置机构开展商票保贴业务的准入门槛,特别是限制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的中小金融机构开展商票保贴业务的规模。

参考文献

[]李孟书,金守舜对票据贴现中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的法律风险分析[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9(0)

[2]程启芬商业承兑汇票诈骗犯罪及对策探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0)

[3]宋智勇商业承兑汇票業务发展与风险防范[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02)

[4]朱焱,冯雪关于银行承兑汇票风险大规模频发的思考[J]中国货币市场206()

[5]肖小和,张蕾,王亮新常态下票据业务全面风险发展趋势与管理研究[J]上海金融205(6)

[6]谢臻璞商业银行承兑和贴现业务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现代金融206(0)

[7]赵慈拉用票据破解融资难题[J]中国金融206(23)

[8]张蕾,王亮金融新法规对票据经营机构风险管控的启示[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7(2)

文章来源于:时代金融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5 18:23:24
上一篇:浅析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营改增”对高校税务影响及核算策略
网友评论《浅析新形势下商业承兑汇票风险及监管对策》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