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场上的反坦克利器

陈一川

说起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反坦克作战,文登里、古直木里两个战例至今仍为军迷们所津津乐道。而谈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国产兵器——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能说清楚来龙去脉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目前,不少资料里只提及这型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是一种参考美制35英寸(889毫米)M20“超级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研发的武器。它配用旋转稳定与尾翼稳定两种火箭弹。也有不少资料认为,它参考了二战末期的日制反坦克火箭筒(喷进炮)。但细究其构造和性能,就会发现相关资料太缺乏了。

检索出版物中对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的名称,最常见的就是“5式90毫米火箭筒”。但该名称实际在50年代国内资料中很少出现。当时除极少数国内资料使用过“53式90火箭筒”等名称外,绝大多数记录都直接将该武器称为“九○火箭筒”。

那么,90毫米火箭筒及其配用的火箭弹的构造有哪些特点?反坦克效能究竟如何?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投产?笔者通过观察保存至今的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及火箭弹的实物,配合现有的可靠资料,试图为读者最大程度地还原这型只闻其名、难见其形的武器的本来面目。

志愿军手中的美制35英寸反坦克火箭筒

从抗战时期开始,美制236英寸(60毫米)“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便出现在了中国战场上。根据美方资料,共有208具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和多达376900枚反坦克火箭弹根据《租借法案》输入中国。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均使用“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国民党兵工署第二十一厂也仿制了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称为三六式火箭筒)和火箭弹。但从现有的资料推断,朝鲜战争之前,国内对美制35英寸反坦克火箭筒的仿制工作似乎并未进行。

实际上,被称为“超级巴祖卡”的美制M20/M20B型35英寸反坦克火箭筒早在945年0月日就已定型,但一直到948年才进入小批量生产。“超级巴祖卡”的大规模生产,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950年8月才开始。朝鲜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曾将美制35英寸火箭筒称为“美军的秘密武器之一”,这不无道理。

然而,投入这种“秘密武器”虽使美韩步兵获得了对抗朝军T-34/85坦克的有效方式,但也给美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95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作战行动研究室出版的《950年-95年冬朝鲜战场步兵行动与武器使用评论》一书中,“火箭筒”一节一开头便写道:“由于敌军(指中朝军队)在950年-95年冬的作战中很少出动装甲车辆,除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是设法缴获我军的火箭筒用来对付我们自己的装备以外,这种武器在战场上很难起到作用。事实证明,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火箭筒的方式非常专业,有大量志愿军使用火箭筒在5-50码(37-457米)的较近距离击毁我军坦克、火炮和车辆的战例。反坦克武器都面临着这样的潜在风险——因为火箭筒使用方便,而我军坦克因为没有敌军坦克出现更经常放松警惕。”

甚至有美方资料记载,由于韩国军队装备的35英寸“超级巴祖卡”被志愿军大量俘获,美军曾一度收回了前线韩军所有的35英寸反坦克火箭筒,代之以60毫米的老型号“巴祖卡”。由此不难看出,“取之于敌”的35英寸反坦克火箭筒在前线一度成为了志愿军极为重要的反坦克武器。

当然,能够如此有效地使用美制35英寸火箭筒,也是志愿军不断探索的结果。在缴获大量当时被称为“大型火箭筒”的美制35英寸火箭筒后,志愿军第二十军一七八团从各单位抽调08人成立了专门的“反战车连”,他们全部装备美制35英寸反坦克火箭筒。經过严格训练和实战锻炼,做到了“连炊事员也会射击技术”。火箭筒手朱有恒的训练经历,便是志愿军学习掌握35英寸反坦克火箭筒性能的一个缩影。

“第五次战役一阶段,部队缴获了不少美制大型火箭筒,原先他使用的小号火箭筒(指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全换掉了。虽说大号小号在性能与构造上都是相仿的,可是要摸准一门炮所特有的性能怪不容易,尤其是大火箭筒这门武器,在射击时偏差较大……他把炮架好以后,指定了一百米以外的一个目标点,先从瞄准镜里看准了目标,接着又在火箭筒前半节炮筒与后半节炮筒各拉起两道十字交叉的麻线,再从交叉点上瞄到瞄准镜所固定的目标,这样反复的瞄,反复的测量,终于摸到了这门帮他树立了功勋的火箭筒的脾气——在一百米距离以内偏右二公尺。”

尽管美制35英寸火箭筒在志愿军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单靠缴获难以满足志愿军对反坦克武器的需求。朝鲜前线部队急需一种性能接近美制35英寸“超级巴祖卡”,又能大量供应的武器。在这种状况下,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便应运而生了。

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的外观和构造

尽管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在建国初期属于一型产量不小的武器,但它的产量也只有美、德等国类似兵器产量的零头。加之服役时间极短,且在战争中大量消耗,使得人们对这种兵器的外形并不熟悉。

这也导致了许多出版物对国产90毫米火箭筒的外观描述出现错误,甚至出现将国产90毫米火箭筒和美制35英寸“超级巴祖卡”的图片张冠李戴的遗憾情况。在北京民兵装备陈列馆、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和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均有国产90毫米火箭筒实物陈列,仔细观察不难对其外观和构造产生清晰的认识。

◎筒身

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的筒身使用无缝钢管制成,前后端装有与美制35英寸火箭筒类似的挡焰板(当时资料称为防火帽)。但与美制火箭筒不同的是,国产90毫米火箭筒前端挡焰板右半部开有密集的小孔,其具体功能尚待考证。这也是国产90毫米火箭筒与美制35英寸火箭筒最显著的外观区别。

美制35英寸火箭筒筒身可拆为前后两部分,两部分之间使用类似于照相机镜头的卡榫相接合,完整的火箭筒在筒身接合部位有一圈凸出部。而国产90毫米火箭筒筒身为不可拆卸的整体,因此没有这圈凸出部。

◎握把、脚架与肩托

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的握把为一简单的圆柱体,没有扳机和扳机护圈,外观与美制35英寸火箭筒的握把和扳机完全不同。握把前部的按钮起扳机的作用,按下按钮即可接通电路射出火箭弹。采用这种设计,显然是为便于戴手套操作。在握把前方还有一个梯形的把手,这说明国产90毫米火箭筒的发射姿势与美制35英寸火箭筒并不相同,反而类似于日本二战末期研制的试制四式七厘喷进炮。后者发射方法为左手握住握把前的把手,右手握住握把击发。

在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的握把下端,还有一个带螺纹的滚花盖子,内部可能装有发火机构的电池。该设计与美制M/MA型60毫米(236英寸)反坦克火箭筒相同。

国产90毫米火箭筒的脚架设计与美制M20/M20B型35英寸火箭筒近似(后来的M20A/M20AB火箭筒取消了脚架)。前部装有两脚架,后部装有可调整高度的单脚架(当时资料称为调整支架)。肩托与美制35英寸火箭筒一样,由钢板弯折而成,但造型有所不同。

◎发火机构

在960年太原机械学院(中北大学前身)的油印本《火炮构造原理与设计基础》讲义中,载有可能是当时作为教具使用的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的相关介绍。

该讲义对国产90毫米火箭筒的发火机构有如下描述:“发火机的构造,类似一个手电筒,在其电池管内装电池,其正极以导线连通炮身后端之电接头,负极则与炮身及挂弹钩接通。挂弹钩用以传导负极电流,并保持炮弹在炮身内侧的一定位置。”

由此可见,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的电发火机构原理类似美制M/MA型反坦克火箭筒,而与M9以后的美制火箭筒使用的电磁感应发火装置是不同的。

观察国产90毫米火箭筒实物不难发现,火箭筒尾部与火箭弹相连接的挂弹钩、电接头的位置和构造与美制60毫米火箭筒和35英寸M20/M20B火箭筒极为相似。

《火炮构造原理与设计基础》讲义中对国产90毫米火箭筒使用方法的描述是“使挂弹钩卡于弹尾挂弹钩槽中,由弹尾喷口内拉出导线,夹在电接头下面”。因国产反坦克火箭弹没有运输保险,而无需拉出保险销。除了前述这一步,其它流程与美制火箭筒操作方法也相同。因此,能够熟练装填美制火箭筒的射手无需训练即可顺利使用国产90毫米火箭筒。而关于国产90毫米火箭筒与美制35英寸火箭筒可通用火箭弹的说法,也很可能是事实。

◎瞄准具

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的瞄准具与美制35英寸火箭筒瞄准具非常类似,均为筒身左侧一个可折叠的光学瞄准具,瞄准具前部还有可以翻起的护盖。唯一的区别是国产90毫米火箭筒瞄准具的贴眼部分没有橡胶护圈。

这名志愿军战士扛着的国产90毫米火箭筒的肩托上加装了棉墊

除官方数据外,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和美军为掌握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的性能,都曾对其配用的反坦克火箭弹做过测试。从测试报告中可以一窥这两种火箭弹的战场表现。志愿军于952年2月对包括90毫米火箭筒、苏式反坦克手雷和57毫米无坐力炮在内的反坦克武器以缴获的美制坦克为目标进行了性能试验。对于90毫米火箭筒的测试结果如下:

“九○火箭筒,距离七十公尺,二四一(TNT)破甲弹,命中坦克炮塔侧方,全部贯穿钢甲十一公分(炮塔实厚十公分,弹着倾斜命中),外口直径五点五公分,内口直径三点五公分。一三五破甲榴弹命中炮塔侧方,破甲威力与二四一弹同。”

试验结论是:“九○火箭筒在三百公尺以内命中即可贯穿敌坦克任何部分之装甲,破甲威力较其他武器大,同时一三五破甲榴弹的破甲威力和二四一(TNT)穿甲弹相同,其射速与命中率均较二四一弹好(原有认为一三五弹不能穿甲)。”

该试验结果与官方数据大体吻合,但体现出前线部队认为24型火箭弹相比35型火箭弹,性能并无明显改善,甚至在射速和命中率方面不如35型火箭弹。24型火箭弹穿甲能力没有明显提升的原因很可能在于其沿用了35型火箭弹的弹头引信,面对倾斜装甲时易发生跳弹。相比之下美制60毫米和35英寸(889毫米)反坦克火箭弹以及苏制RPG-2反坦克火箭筒的PG-2破甲火箭弹均采用弹底引信,后来的RPG-7、M72等火箭筒的破甲弹则普遍使用弹头触发、弹底起爆的压电引信,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美海军陆战队73坦克营于953年3月对战场上拾获的5枚35型反坦克火箭进行了测试。结果为最大有效射程547码(500米),最大垂直破甲厚度约35英寸(889毫米)。这一测试结果与中国方面的数据略有出入。

◎为何开发两种不同的火箭弹

由于旋轉稳定的空心装药破甲火箭弹在破甲性能上存在先天缺陷,只有苏联、日本、中国等少数国家研制并列装过这类弹药。而其中大量用于实战的仅有中国的35型火箭弹一种。

有说法认为35型火箭弹能够迅速研制成功,是因为其图纸直接来源于二战末期日本研制的试制九○空挺队用喷进炮配用的弹药。一些研究者甚至怀疑东北的军工机构获得了该弹的生产线。

资料表明,建国初期我军工部门确实获得过少量的试制四式七厘喷进弹样品,但试制四式七厘喷进弹在日本投降前已生产近5万发,试制九○空挺队用喷进炮则是945年7月刚刚试验成功的新武器,流入中国的可能性不大。日军曾在东北建设喷进弹生产线的推测同样缺乏证据。即使日军确曾计划在东北生产喷进弹,绝大多数机器设备在战后被苏军拆走,东北军工部获得可以迅速恢复生产的喷进弹生产线的可能性极小。

因此,试制四式七厘喷进弹可能为35型火箭弹提供了参考样品,但当时的军工人员选择参考该弹不可能是因为有现成的生产设备。

与试制四式七厘喷进炮相比,曾大量输入中国的美制60毫米“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和火箭弹,则是志愿军熟悉得多的兵器。早在947年,国民党兵工署第二十一厂就有仿制它们的尝试。

但生产于二战时期的60毫米“巴祖卡”火箭弹已经能够做到火箭燃料在发射筒内全部燃尽。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尾焰对射手的影响,另一方面火箭弹出筒后就不再有尾焰,减少了火箭弹偏离正常轨迹的可能性。这一特征对火箭燃料性能要求甚高,40年代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研发的尾翼稳定反坦克火箭弹很少能达到这样的性能。如苏联SPG-82和德国“战车噩梦”反坦克火箭筒均装有防盾,用来防止射手被火箭尾焰灼伤。

相形之下,以35型为代表的旋转稳定反坦克火箭弹虽然仍存在尾焰问题,但至少以牺牲部分穿甲性能为代价提升了精度。面对当时志愿军急需实用的反坦克武器、而国内难以大量制造高性能火箭燃料的状况,这确是救时之策。

但开发真正近似于“巴祖卡”的尾翼稳定24型火箭弹才是长久之计。然而可能由于采用弹头引信以及燃料质量仍然不够高,24型火箭弹穿甲能力提升有限,精度却有所下降。这应当是国产90毫米火箭筒在朝鲜战争后被迅速淘汰的主要原因。

上世纪40年代末,德国的“铁拳”和苏联RPG-2提供了单兵反坦克武器设计的另一种思路:使用无后坐力炮原理发射破甲弹,因而回避了尾焰灼伤射手的问题。后来的RPG-7将无后坐力炮原理和火箭推进原理结合,在破甲弹上加装了火箭发动机;并采用多喷口设计进一步提升精度,成为了反坦克火箭筒的经典构型。生产与装备情况

目前公开的有关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的研制与生产的资料极为稀少。但基本可以肯定,沈阳文官屯的东北军工部五二工厂(其一部分即为后来的沈阳724厂)在国产90毫米火箭筒的生产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根据兵工前辈吕去病回忆,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也是东北军工部五二工厂的火箭研发“七人小组”(见《兵器》207年第6期《新中国第一种多管火箭炮》一文)的成果,他们还因研制该火箭筒而获得国家奖励。

此外,证实这一观点的证据还有:()现存35和24型火箭弹实物弹体文字均称是五二工厂或724厂生产;(2)35和24型火箭弹与724厂生产的505/506型火箭炮配用的427和488型火箭弹使用相同的弹头引信。(3)在50年代初制作的一张沈阳724厂产品拼贴图上出现了国产90毫米火箭筒及其配用的反坦克火箭弹的照片,可见当时沈阳724厂将國产90毫米火箭筒及其弹药都看作自己的产品。此外,作为反坦克火箭弹火箭燃料的双基小方片药可能主要在辽阳的东北军工部五七工厂(由日伪时期的满洲化学厂发展而来)生产。

尽管如此,也有资料称东北军工部八一工厂(即原大连建新公司)和齐齐哈尔27厂(即原沈阳五一工厂的火炮分部)也参与了国产90毫米火箭筒或其弹药的研发与生产。这些说法应当都有其事实根据,但究竟这些工厂在国产90毫米火箭筒的研制生产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只能留待更多原始档案被发现后才能确定了。

关于朝鲜战争期间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及弹药的产量,目前最权威的数据来自953年0月0日军委军械部统计的战争期间国内补给志愿军武器数,其中火箭筒为400具,火箭弹为532000发。这应该就是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的全部产量了。其他数据也均与此差距不大。历史意义

即使以50年代初的眼光看,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也很难说是一种非常卓越的武器。它的穿甲能力与美制60毫米M9/M9A火箭筒大致相当,与35英寸(889毫米)M20/M20B“超级巴祖卡”则尚有不小的差距。由于采用不可拆卸的钢制筒身,重量和灵活性也远不如铝合金制成的“超级巴祖卡”。这注定了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只是种“昙花一现”的兵器。区区数千具火箭筒、数十万发火箭弹的产量,也只有美制火箭筒和反坦克火箭弹产量的零头而已。

但与当时我军的需求结合考虑,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就显现出了它的伟大之处。与解放战争时期不同,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志愿军难以通过大量缴获对手的武器来补充自身。根据志后军械部954年5月4日的统计,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缴获的美制35英寸“超级巴祖卡”仅有30具、35英寸火箭弹3070发。如果没有国产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志愿军步兵部队反坦克估计就更难了。

国产90毫米火箭筒的迅速投产,终于使志愿军拥有了一种可靠且来源相对充足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尽管其穿甲能力与“超级巴祖卡”尚有差距,但对当时的美军坦克、尤其是前线横行的M4A3E8足以构成威胁。对此,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部分坦克兵甚至在90毫米火箭筒出现后,开始为自己的坦克加装铁丝网、链条等附加装甲,这是在二战中美海军陆战队在面对缺乏破甲弹药的日军时曾进行的举动。

国产90毫米火箭筒采用了与美制火箭筒结构相同的挂弹钩与电接头,已经习惯美制火箭筒的射手无需训练即可使用,这是设计中极具匠心之处。看似不起眼的国产90毫米火箭筒,可谓是建国初期兵工前辈在国家工业水平与列强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为保家卫国付出巨大努力的一个杰作。

文章来源于:兵器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4-26 13:57:35
上一篇:尘封已久人未识
下一篇:专家谈中国商业航天如何“逆袭”
网友评论《朝鲜战场上的反坦克利器》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