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高地

【摘要】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网络社会这一新型社会形态,也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供了新型场域。网络社会呈现出发展速度快、参与人数多、覆盖领域广、社会影响大等特征,客观上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空间、时间和方式上的创新。

【关键词】网络社会传统文化创新【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生产生活和革命斗爭中积淀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和“魂”,是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血脉里的基因。新时代,更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的重要内容,是凝聚民心、激发民智,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之源。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发展特征

网络互联互通特性创造了一种新型社会生产生活关系,人们以网络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以虚拟化身份在网络空间中交往、联系,甚至依靠网络开展工作、生活,从而形成新的网络社会形态。相比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但也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从本质上讲网络社会是借助网络重新组合现实社会的要素结构和关系,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社会存在方式和社会有机体形态。也就是说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既有形态区别,又有必然联系,其既是现实社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体现了社会的连续性;也是社会形态基于时代发展的适应和创新,体现了社会的变革性。

我国网络社会起步较晚,但发展普及较快,并突出表现出以下特征:其一,发展速度快。自20世纪末网络出现到现在,二十多年时间我国已经取得网络技术和模式上的多重突破,尤其在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战略后,网络社会生活模式的创新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其二,参与基数大。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我国网民规模空前庞大,网络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7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75亿,约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0%;互联网普及率则达到543%,这表明网络社会已经成为我国民众重要的生活场域。其三,覆盖领域宽。由于我国网络普及度高,参与人数众多,进而呈现出覆盖面广的特性,覆盖了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多个领域、多个产业、多种活动,从农村到城市、从陆地到海洋、从经济到政治、从衣食住行到学习工作等等都有互联网的参与。其四,社会影响大。随着网络社会的日益普及,其体量日益庞大,使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互联网“点对多”的信息传递特征,使得信息在网络社会的影响力往往会呈现几何级增长态势。

网络社会具备的这些突出特征也充分证明了网络社会应该、也有能力作为一个新型场域承载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要利用网络社会场域所提供的新条件、新模式、新功能,创新路径,优化方法,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定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复兴,践行文化强国战略。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在理论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拓展和延续,其同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相互印证,良性互动,互为支撑。正是以此为基础,利用网络社会新场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才具有了可行性和必要性。网络社会新场域拓宽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

任何文化的传播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空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一定的场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总是以特定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空间场域之内,它们或者以实物形式呈现,或者以文字图画形式存在。

在现实世界里,这些优秀文化的载体往往因为物理特性的局限而固定在某一个空间之内,难以移动,且易损易坏,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中华传统文化难以弥补的损失。而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实物被虚化为数字符号进行存储,而这些数字符号集成的信息可以突破物理性限制,在网络社会更大空间范围内进行交流、复制、传播、共享,在网络社会中承载着优秀文化的数字信息,能够基于网络社会特性达到更高的传输效率,覆盖更广的空间,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社会新场域中可以实现空间上的瞬间转换,让更多的人更便捷地认识它们,把握它们,理解它们,进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网络社会新场域延伸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间

任何文化的弘扬都要通过一定时间的持续来展现和强化,也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性和持续性特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需要一个具体的、可量化的持续过程,这样才能达到文化传播效果,更好地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涵,展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以何种载体呈现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时间过程向度都是固定不变的,即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再持续到未来,既不能逆转时间再现文化在过去的模样,也不能穿越时空去感知文化在未来的存在状态。

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事物的虚拟化存在打破了物理时间的限制,让事物实现了自由穿梭时空的能力。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网络社会的时间既是一维的,也是多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分解、存储、转移、再现,通过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和软件程式不仅可以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物载体当前的形态,也能够复原它过去的形态,和前瞻它未来的形态。在网络社会新场域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间向度可以自由调节,可以在文化产生和发展时间序列中的任何一个节点上停止和做出多维延伸。很明显,网络社会新场域创新了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时间过程,更加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息脉络,强化这些文化所具备的价值内涵。网络社会新场域创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方式选择也同样重要,有效的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让工作更加顺畅、让受众更加乐于感知和接受信息所承载的内涵。在现实世界中,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采取的方式大多局限于现实层面展开,如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实地欣赏领悟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到新疆体验古丝绸之路文化的包容和开放;或者可以通过现实的教育手段,通过教学授课、理论研讨、文学影视作品等方式解读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阐释其思想精华和价值内涵。上述两种方式虽然也行之有效,但是其传播方式仍然无法打破物理世界“一对一”或者“一对若干可数”模式,也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更顺畅和自由的展开,如现实社会中人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接收和消化信息的能力也都各不相同、各有所需。

网络社会中,网络的虚拟性在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同时,更加能够创新多种方式方法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3D全息映像技术、VR技术等将灿若星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物载体按照需要随时随地、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可以有选择地根据需要去解读、强化,在理性和感性并存的基础上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做出更好地把握。事实上,网络社会新场域所创新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在现实社会中是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而在网络社会中这些创新方式却能更便捷地达成,而这样的创新方式,也显然更加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解读和高效弘扬、传承。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讲师)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荀子教化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7SJB02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元:《网络文化育人的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8年第期。

责编/孙垚美编/杨玲玲

文章来源于:人民论坛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8-20 22:49:22
上一篇:强化青年文化自信从何做起
下一篇:“互联网+”推动文化交流共享
网友评论《让网络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高地》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