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北大面对舆论之困

单仁平

北大外国语学院岳昕同学发公开信,这件事的主要原因是校方与学生的沟通出了问题,导致岳昕同学和其家长产生了焦虑情绪。事发后,校方显然加强了沟通,也对外做了回应,事情本身趋于平静。但是这件事在互联网上成了热点,并且受到国外媒体的关注,这是舆论场的规律使然,已非当事方能够控制。

然而无论怎么说,这都是高校管理中的一起正常摩擦。如今的大学生有更强的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言行活跃,他们有时对校方的某个做法感到不满,就会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校方可能做不到每一次都让同学满意,沟通也不全是有效的,这大概是很多高校的现实情形。

高校面临改进管理工作,让师生既能专注于教学和学习,又能感受到自由的思想空气。然而这个要求提出来方便,真正做到让方方面面都满意并不容易。

岳昕事件的确是管理层面的一件小事,事实证明,在北大外国语学院纠正、平息一起摩擦都不难做到。其实难的是如何面对舆论场上对这件事做引申,给出远远超过事情内在逻辑关系的各种解读,以及无法阻止一些负面情绪朝着这件事汇集。

我们认为,北大以后需要把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更细,也更体贴入微,尤其要对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意识给予正面引导。与此同时,北大校方用不着紧张,不要怕学校“出事”。北大相当于一个不小的社会,怎能没有摩擦?出了摩擦实事求是加以解决就行了,校方和师生都不妨放松些。

我们深知这样说可能是在唱高调。因为北大太受关注,在互联网时代,北大就没有“小事”,本是小事,一上互联网,瞬间可能变成“大事”。我们相信北大有这方面的压力。

但面对互联网紧盯北大的这一时代现实,北大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给中国社会做一个“不怕事”的示范。不错,北大就是有几个学生申请公开20年前对沈阳的处理文件,并且对校方给予的回答不太满意。不就是这么点事吗?外界知道了又能怎么样?

北大今后不知道还会出多少校内摩擦,如果有人想上纲上线,都很容易。北大是做不到把所有事情都“捂住”的,它也挡不住互联网上一些对体制不满的人通过放大小事情来“吊打”北大,发泄情绪。

与其谨小慎微,北大不如放下所有负担,就做真实的北大好了。北大这些年教学科研质量不断提高,在国际高校的排名不断向前靠,它作为国内青年学子顶级梦想学府的地位不可撼动,为中国高质量大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北大的这些荣耀岂是一些小问题可以掩盖得了的?

希望上级管理部门也能为北大的放松给予鼓励,主动化解高校管理中的一些紧张情绪。我们切不可低估高校大多数师生对学校正常秩序的支持,无需把高校发生的一些校内摩擦看得过重。高校和这个社会都需要正常的承受力。

所以我们希望看到一个互联网时代更加坦荡、潇洒的北大。不怕被揪小辫子,不惧传言甚至造谣,自己有问题正视并改正,不是自己的问题一笑置之。今天的中国社会里最缺的就是这股劲,北大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头,这一次它应当有能力再次不负众望。

北大教授中既有人们所称的著名“左派”,又有“自由派”,这挺北大的。如果再能展示每次遇到事情时化解问题的豁达和从容,那样的北大就更加可敬。把这一切都做好一定挺难的,但把时代之难扛到自己的肩上,北大不做,舍之其谁?▲

(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文章来源于:环球时报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4-26 13:54:37
上一篇:“对抗思维”是不可承受之重
下一篇:茅台躺枪很像外面受气回家打孩子
网友评论《互联网时代的北大面对舆论之困》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