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与《别云间》比较研究

王胜柃

摘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夏完淳的《别云间》都是英雄赴难之时以死明志、抒发襟抱的人生绝唱,因此,两诗抒发的都是慷慨悲壮的民族情感和大义凛然的爱国热情;另方面,两位作者生活环境不同,人生经历各异,因而两诗的表达风格和力度有很大差异。

关键词:《过零丁洋》;《别云间》;比较研究

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一生为抗元奔走赴命,《过零丁洋》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夏完淳,南明抗清英雄,4岁跟随父亲夏允彝起兵抗清,舍生忘死,7岁那年在家乡被捕,英勇就义,留下《别云间》辉耀后世。两诗都是英雄赴难之时以死明志、抒发襟抱的人生绝唱。通过对两诗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两诗最大的相同之处体现在主题方面:表达的都是民族情感;最大的不同之处体现在表达方面:表达风格和力度有差异。

一、主题方面的同:两诗表达的都是慷慨悲壮的民族情感

(一)回顾过往,勾起悲壮情感

《过零丁洋》用首联回顾经历,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概括。这个“经”字有太多内涵,一方面是说自己刻苦读经考科举辛苦,走上仕途是历经艰难,另一方面,“经”又给予士大夫不动摇的理想和担当。但是他心头最放不下的还是历遭挫败的抗战,“辛苦遭逢起一经”中融入了无限人生感叹,“干戈寥落四周星”中又饱含世事辛酸。

《别云间》里的“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羁旅”一词高度概括了诗人跟随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击清朝到身陷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平静的起笔自叙却翻滚着情感的波涛,深含着满腔的辛酸沉痛。回忆充满苦涩,而回忆的尽头是衰微的国势,是多难的民族命运。

他们都自然地心系民族安危。以死殉国,这是他们情感和意志的必然选择,悲壮情感溢于字里行间。

(二)身世与民族危机同浮沉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破碎的山河如同风中的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过的浮萍。两个比喻句将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其中,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难以挽回。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写诗人按捺不住满腔的悲愤。身陷敌手被囚禁,复国理想成了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满目疮痍,支离破碎,看着这一切,诗人只有“无限河山泪”。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充斥心间。

同样历经战斗的洗礼,同样面对死亡的威胁,文天祥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生死观;年轻的夏完淳眷恋故土,悲愤中见慷慨。他们心中的巨大悲痛都来自报国无日的公心,唱出了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三)壮志未酬、身赴国难与沉雄悲愤的感情基调

惶恐滩头是诗人曾经兵败的地方,他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深深惶恐和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么能够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的悲痛和无力挽救国家的无奈呢?

夏完淳的“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展露对故乡、对亲人的依恋不舍的心情。可是即使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结局:“已知泉路近”。想起父亲、母亲、妻子,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对家乡的无限依恋。

(四)千古同源的民族气节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没有谁能免于一死,所以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照史册。慷慨陈词,直接抒发胸中的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的昂扬斗志。

尽管故乡牵魂,难以分别,诗人夏完淳最终还是恢复大志,割舍儿女私情,表明“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此诗中激昂的战斗精神和壮烈的牺牲精神,使他的诗歌在具备老师诗歌的悲愤之余,更多了一份悲壮,体现出这位少年英雄的锐气。”

总之,两诗作者人生经历各异,历史环境不同,但是两诗的作者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当时的进步事业,思想上都有民族统一、中原一统的烙印,展现出民族气节下的悲壮慷慨,大义凛然。

二、表达方面的异:两诗表达的风格和力度不同

(一)文诗的“慷慨”悲壮,夏诗的“慷慨”沉郁

文天祥的“慷慨”显得正气凛然、慷慨悲壮,《过零丁洋》通篇洋溢着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感,表达为国奔走的艰难历程。全诗充满英雄的气概,大义赴死,以身殉国,心怀大局。

而夏完淳的诗显得雄浑激越、沉郁悲凉。《别云间》是夏完淳7岁时所写,他被押解离开家乡的时候父亡母单,妻子怀有身孕,他有万千思绪。这个“难”,包含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包含了对怀有身孕的妻子的不舍,包含了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让我们看到其内心的真实的悲愤、悲凉。

因为心境的不同,两首诗虽然都有慷慨之气,但慷慨的具体内涵、风格等又有所不同。

(二)文诗含蓄隽永,夏诗真挚直白

文天祥的诗含蓄隽永,气势充沛。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用尾联自然托举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光耀千古的人生誓言,明人称“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夏诗思绪万千,自然流露,真挚直白。夏完淳在诗里毫不隐讳地展示自己内在情感的复杂,一个“难”字,包含了斗争之艰,思乡之苦,离亲之痛……思绪万千,字字血泪。

也許正是由于两位诗人人生阅历的不同,使得他们在诗歌中的表达力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结语

总之,由于两诗同为英雄赴难之时以死明志、抒发襟抱的人生绝唱,因而表达的都是正义凛然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另一方面,由于两位作者的年龄、阅历和具体心境等方面的差异,因而文诗的“慷慨”显得悲壮,夏诗的“慷慨”显露沉郁,文诗含蓄隽永,夏诗真挚直白。

参考文献

[]张健知识与抒情:宋代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5

[2]余意明代词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5

[3]王兆鹏唐宋诗词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3

[4]刘乃昌两宋文化与诗词发展论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5]姚蓉明末云间三子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修晓波文天祥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

[7]党波涛解读夏完淳[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8]赵冰洁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D]山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9]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5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文章来源于:世界家苑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4 02:26:37
上一篇:多媒体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抓实基层支部 推进“两学一做”
网友评论《《过零丁洋》与《别云间》比较研究》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