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体会:润物细无声

本文

由第一公


文网




















收集




理6

朗读教学体会:润物细无声
&bsp;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可见,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多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和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朗读训练作为一种常态,存在于教学中。

正确、流利是朗读的基础,但读得正确流利并不是朗读的目的。朗读训练还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技巧的。例如重音应该放在那里,应该怎样停顿,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朗读呢?是直接的地告知和示范,还是参与其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呢?

《桥》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在山洪暴发的黎明组织村民们安全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都被洪水吞没的感人故事。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运用简短的句、段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读起来感人至深,震撼人心。如此有感染力的文章,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和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停顿啊,重音放在那里啊,是不是会冲淡课堂应有的气氛呢?更何况对于朗读的指导,也有人提出异议,说教师不可过多的指手画脚,应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呢。

因此,在教学时,我只是通过参与合作朗读、分角色朗读,来达到指导朗读的目的。例如学习第一部分时,我读描写环境的段落,学生读描写人物的段落。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似乎读得更用心了。我的目的在于示范与调动,如果教师能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进而入情入境了。在指导分角色朗读时,我说:“谁愿意和老师合作一下?”教师和一名学生角色朗读,然后互换角色。其实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示范和指导。然后让学生们自己练习读,最后再集体角色朗读。学生的兴致很高,读得有模有样了。

记得那年在教学前班时,课堂上我组织孩子们做游戏,我把老黄牛的头饰戴在头上说:“老师来扮演老黄牛。”有个孩子惊喜地说:“老师,你也参加啊!”那个游戏似乎因此更有意思了。其他的事情也一样,要求学生要做的,教师最好也参与进来。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模仿,身边的所有事物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走路的姿态,说话的语气,平日的穿着打扮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范本。

朗读也一样,老师读书时的语气会像春雨滋润万物那样,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为保证朗读训练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一个自己都不会朗读的老师,如何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呢?我并不是认为自己朗读水平有多高,恰恰相反,而是认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不足。也在苦苦地思索着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甚至想“不会游泳的教练教出游泳冠军”的事,会不会在教室里发生呢?

本文

由第一公


文网




















收集




理6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4-09-27 12:02:18
上一篇:初遇,一切安好—小学支教心得
下一篇:暑期下乡支教活动心得
网友评论《朗读教学体会:润物细无声》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