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家乡稻米香

本 文 由第 一公文网 收 集 整 理7

我爱家乡稻米香
&bsp;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石首市的一个小集镇,地处江汉平原南垂,与湖南洞庭湖平原相邻,是名副其实的鱼来之乡。长江流域是中国水稻种植最主要的区域。老话说得好:湖广熟,天下足。长江之滨的石首,湖泊众多,雨水丰沛,气候宜人,最适宜水稻种植。种植在这里的稻米,可以说:睡的是南岳山岩,喝的是洞庭之水,呼吸的是负氧离子。

童年时代记忆中,家里有一个大缸放于厨房的某个角落。好奇的我就会趴上前去看看缸里装的是什么,一粒粒长圆状卵形的、椭圆形的小东西布满了整个缸,我问母亲里面装的是什么,母亲告诉我说那是稻米,是我们的生活的根。这句话一直留在我心中。

上小学时经常看到农民在稻田里收割稻米。那时都是人人手拿一把镰刀并且带着几包干粮,一去就是一整天。脑海里突然想起观刈麦里的诗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虽不是收麦子,但用来写稻子也恰到好处。老人妇女齐上阵,手法快的力气大的一天能割二三百捆,手法慢的力气小的一天能割一二百捆,而孩子就在田间地头玩耍,年纪大的孩子也会和父母一起收割。稻米是农民们生活的根,也是其他人生活的根。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五载输粮女真国,天全我志独无田。”收获的季节,自古以来就引得文人墨客赋诗题词,一处好的风景,总是那么惹人流连忘返。伴着凉爽的秋风,伫立在稻田地头,若是天气怡人,没有干旱洪涝,稻田里便是一处易被人忽视的优美景色。俯下身去,将一株稻穗捧在手中,可见那稻穗上的稻粒硕大丰满,好似已经按捺不住,随时想要冲出去一探外面的世界;远处望去,一股金色的稻浪映入眼前。稻田里的每一株稻子都各具姿态,它们为了这一刻能在秋风中尽情摇曳等待了太久,经历了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以及害虫的侵蚀。站在田间地头上,那一望无际的稻田,经过农民们精心的播种培育,蕴含着农民们全部期望,散发着无比夺目的光彩。

家乡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家乡的大米十分香甜有营养,米粒饱满,形如弯月,色泽如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优势,许多米业在我们家乡建立起来。

杂交稻的优点是产量高,传统稻的优点是口感好,做饭香甜,传统稻应该更适合当下中国人的口胃。但是如何种植传统稻又成了一道难题。如果只是简单的复古种植,肯定行不通,产量和经济效益没有硬数据是说服不了周边农户规模种植的。

2世纪初,有机食品、原生态概念开始火热起来。有机蔬菜是比较早端上中国餐桌的绿色食品,有机蔬菜的特点就是不使用农药化肥,价格要比普通蔬菜贵一倍以上。到了2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发展团队在山青水秀的石首市团山寺镇划出了28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石首市的绿色产业示范区。

石首团山寺镇过脉岭村金祥米业的老板严斌,长期从事稻谷的收购,加工,销售等工作,大米市场的风吹草动他都了如指掌。如何种植高质量的大米便成了他的企业发展目标,也是他的人生目标。这样使严斌坚信,生态农业才是农村发展的方向,他决定在水稻发展过程中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大展身手。有国家政策引导,有严斌高价收购承诺,周边农户接受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概念,纷纷加入严斌的四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五彩鸭蛙稻在团山寺镇应运而生。这应该是水稻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农民种田由追求产量上升到了对质量的追求。

鸭蛙稻是指水稻、鸭、青蛙一田共育的纯生态种养模式,鸭和蛙是水稻生长环节中平衡生态的物种。鸭在稻田里吃虫子、除草、活泥,蛙在稻田里吃害虫,稻是传统的紫香稻、紫糯稻、红米稻、黑米稻、余赤等传统稻种,农户择优留种。五彩鸭蛙稻的稻田里绝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品。这样种植出来的大米纯生态,无污染,在207年武汉农博会上,五彩鸭蛙稻米一市斤卖30元,并供不应求,令人啧啧称赞:“千淘万洗紫光攒,夜光荧荧照玉盘”,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这种鸭蛙稻大米了。因为它米质上乘,其色、味香是他处大米难以企及的。掬一捧观看,粒白如玉粒相当饱满,颗粒比一般大米略长,色泽白中显青,晶莹发亮,呈油浸浸的状态;撮几粒嗅嗅,似乎有一缕淡淡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稻香。你想尝尝么?用这种鸭蛙稻大米煮出来的饭晶莹亮泽,仿佛有一种丝绢光泽:香气横溢,松软甜糯,吃起来倍感清香可口,不需其它下饭菜就可以吃上几碗。

这种鸭蛙稻大米不止做饭好,煮粥也佳,米粒都不会断腰,粥黏稠而不烂碎,口感很好。最令人称道的稻叶粥,在米粥里添上切碎的嫩稻叶,进口带着一股清香,特别舒畅,打个饱嗝,都似乎回味无穷。稻叶粥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吃得上的。每年只有开秧后半个月左右的工夫。那时的稻叶从没沾过一点农药。

用这种鸭蛙稻大米做酒也非同一般。这米酒不是白酒,而是一种黄酒,度数低,营养高。曲是陈年老曲,米却是当年新米。每到初冬时,人们就忙碌起来:蒸饭、拌曲、焐缸、上水,一丝马虎不得。半个月后,家家飘出酒香。做好后能存放几个月。这种酒养人,就连老人们也喜欢喝上一小碗。“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上”,我自豪地添上:“我以鸭蛙稻米为佳。”

更重要的是这种种植模式优化土壤,保护环境,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三年时间,严斌的四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鸭蛙稻的种植面积已有200多亩,团山寺镇的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亩,今年预计能产鸭蛙稻米4800多吨,纯生态放养鸭25000多只,产值达到200多万元。我相信,鸭蛙稻将会在团山普及,将会在石首普及,将会在全中国普及。

鸭蛙稻是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代表,是传统水稻的华丽转身,更是水稻种植的传承与升华。中国农民从食不果腹、野菜充饥到能吃饱饭,用了几千年,从能吃饱饭到能吃好能吃到健康安全的饭用了40年,这就是新中国的能量,这就是新时代新农民的能量。

本 文 由第 一公文网 收 集 整 理7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11-28 10:14:11
上一篇:浅谈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
下一篇:李白、白居易笔下的贵妃
网友评论《我爱家乡稻米香》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