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座材料:从党史的脉络中理解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党的工作重心的调整和转移

本 文 由第一公文 网 收 集整理8

党课讲座材料:从党史的脉络中理解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党的工作重心的调整和转移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生命力和强大生机就在于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作为执政党,发现和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永远是党的工作着眼点和工作重心。因此呢,对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成了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工作重心以及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然要相应地作出调整和转移。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党史,看看不同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有什么变化,党在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相应地作了什么样的调整。

一、建党以来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阐述:

纵观中国共产党在97年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先后共六次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判断和调整。

、第一次是在建国前领导革命的过程中,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阶级斗争,属于敌我矛盾。与此对应,党的中心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矛盾是敌我,中心工作是革命)。

2、第二次是在新中国建立前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这次会议讨论并决定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由城市领导农村;会议提出党在取得全国政权后我国国内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但党在当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主要任务即主要矛盾是恢复和发展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有别于之前的武装斗争)

3、第三次是在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在本届大会上,我党才首次正式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表述。第一次指出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由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虽然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而变成了“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就是说,在此之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是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敌我矛盾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

4、第四次是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这次大会上改变了中共八大作出的正确结论,提出“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从而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错误判断。

正是基于这种错误判断,全党的工作重心不仅没有对此前出现的总路线(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等等冒进思想进行纠偏,反而变本加厉地在超越客观实际的左倾道路上越走越远。

正是这种误判以及全党工作重心的错误转移给当时脆弱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教训极其深刻,也从反面验证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石。

5、第五次是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及此后直至十八大的历次党的代表大会:

98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据上述主要矛盾,大会的主题也即党的基本路线确定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正式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确定为党的基本路线。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两个基本点中,改革开放是途径方法,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四项基本原则是制度保障。)

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五大的主题是党的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世纪。)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共十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6、第六次也就是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判断:20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就在本届大会上,才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了标准阐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那么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究竟有些什么内涵呢?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二、如何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从98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直至十九大之前,历时36年,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表述都没有发生过变化,主要症结始终聚焦于落后的社会生产。那么好了,党的工作重心自然而然就有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意谋发展,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等等,从十一届六中会直至党的十八大,不论如何表述,党的工作重心始终放在经济建设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没变。

正是得益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世界工厂),我国此前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票证时代,粮票、布票、油票、棉票、凭票供应)。

在此背景下,之前一直沿用的“落后的社会生产”这种提法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社会生产已经不再是落后而是极大进步。(这是社会客观状况的变化)

其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超越物质生活的其他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是人民主观需求的变化)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此现状下,只局限于“物质文化需要”的表述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人民群众从追求吃饱穿暖上升到了要享受美好的生活。什么是美好生活呢?简单的说,一切生活的内涵都要美好: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生活环境等等各个方面,既要安居,又要乐业。

那么与人民愿望和需求相对应的,社会的提供是什么现状呢?

一方面是上文所说社会生产的极大进步,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则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其最核心的是经济建设单兵突进,但在社会生活的协同推进方面则远远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平衡;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贫富差距拉大,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等社会资源的不平衡,等等,各种社会不公平不平衡无处不在,都在削弱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就是为什么“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发展仍然不够充分、不够平衡,社会资源虽然极大丰富了,但仍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客观需要。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呢?这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

三、十九大确定的党的工作重心

十九大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这就是党在今后五年以及更长时期内的工作重心。其关键词是“全面小康”,核心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追求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大家看,这就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应吻合上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全党的工作重心自然而然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路线方针政策就要调整到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上来)。

这就和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实现体制机制的突破,将市场机制引入,把经济搞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变。(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了突破苏联计划经济的藩篱,邓小平同志以超强的勇气,超高的境界,超远的视野,提出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并以通俗形象,都能听明白的语言,说了很多名言,如: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大胆闯;不论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大家看,改革开放之初的关键词是什么: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东部(东部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排头兵、特区建设)、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等等。最终呢,成功了,中国富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确实富了,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基本实现了。(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就叫符合国情)

那么,在解决了一部分人先富的问题之后,就该追求实现共同富裕了,这就是十九大的关键词:“全面小康”。

什么是全面小康呢?

、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单纯是经济)

2、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有别于一部分人)

3、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达到的小康。(消除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

实现途径就是“五位一体”总体部局。改变过去单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领域单兵突进的做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这个总体布局符合当前的国情。这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是与时俱进)

“五位一体”大框架下,有许多战略规划,如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等,都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具体举措。

四、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

五、几点体会(信心、信任、信念)

、信心。经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了,党是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净化的无产阶级政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进行了拨乱反正;十八大为标态,全党上下无缝隙全方位的反腐败,都说明,我们党有能力有勇气有办法永葆党的先进性。对这样的党,我们要有信心,要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信任。在有信心的基础上,要更加信任党,不因少数党员干部背离党的宗旨的行为而动摇甚至丧失对党的信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信党一定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越走越好。

3、信念。更加坚定为共产主奋斗终身的信念,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忠于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本 文 由第一公文 网 收 集整理8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12-09 11:10:04
上一篇:党课培训心得:深入xx,感受帮扶使命
下一篇:“强化履职担当 落实主体责任”党课讲稿
网友评论《党课讲座材料:从党史的脉络中理解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党的工作重心的调整和转移》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