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使命和责任发言稿

同志们:
我想用在座两位同志昨天参观党性教育基地后所写的学习短信,开始我今天的发言。大众报业集团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副总编辑王洪亮说:“当年,为什么沂蒙人民把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奉献给共产党、八路军,我想他们对于主义、理念、信仰未必有至深的理解,他们或许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感情,但人民总是在比较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共产党、八路军把老百姓当亲人,咱老百姓就把他们当亲人;共产党、八路军能牺牲生命保卫老百姓,他们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党。这就是真实的鱼水深情”。省监狱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刘玉国说:“一天紧张的党性教育,没有时间体验身体的劳累,沉重的是心情。老区人民无私奉献、毁家支前换来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多年。尽管我们的城市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里的高楼与大山深处依旧对比鲜明,我们忘记他们了吗?”刘玉国同志发出了这样的心灵拷问。我想,在座的同志作出了鲜明的回答:我们没有忘记。因为大家都是自愿报名,经过组织的选择,为了共同的目标,从全省7个单位来到了这里。我们是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是在人民群众需要我们的时候,也是我们自己最需要人民群众的时候,肩负起“第一书记”的责任。在这里,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家表示最诚挚的敬意。
3月9日,省委印发了《关于以选派“第一书记”为抓手,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从省直单位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实施方案》;异康书记、大明省长、刘伟副书记先后对这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30号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省委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异康书记强调:“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是推动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创新实践”,“参加扶贫工作的同志,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制定好脱贫规划,与省直行业扶贫单位搞好工作对接,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我们这些“第一书记”,作为党组织从省直单位选派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代表,担负着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村级党建的第一使命,我们将努力争当攻坚克难的先锋、引领致富的模范、服务群众的标兵,力争以出色的业绩,让组织满意,让群众满意。为了帮助大家履行好“第一书记”职责,我们将用近0天的时间,在这里进行培训。希望大家通过培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掌握必备知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出色的能力担负起“第一书记”的职责。应当说,一次举办近600人的培训班,这在我省这些年的培训历史上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省委对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第一书记”的殷切期望。
582名“第一书记”,平均年龄407岁,最大的57岁,最小的25岁。很多同志说,昨天来报到,住上学生宿舍的高低床,吃上学校食堂的饭菜,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但学校条件有限。从开班后这两天的情况来看。同志们没有在乎生活条件的因陋就简,表现得非常好。也正是因为同志们这种能够吃苦的精神、渴望学习的态度、满怀奉献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这些培训班的组织者,我们一定要为大家服务好,把大家的疑问解答好,帮助同志们做好出发的准备。
昨天,同志们到沂南马牧池、蒙阴孟良崮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基地进行了参观。相信同志们到现在,还沉浸在那样一种感动、一种激动之中,许多同志流下了泪水。同时,同志们也知道,我们接下来的工作“不相信眼泪”,需要的是我们从党的历史中、从前辈所走过的道路中,充分地汲取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我到基地来过多次,但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动。我想,这段艰苦辉煌的历史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今天,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不论时代怎么变化,一个心中装着人民的党,才是先进和优秀的政党;一个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权,才是红色的政权、江山永固的政权;一个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党员,才是一名合格、优秀的党员。我想,这就是我们从昨天的参观学习中得出的一个结论。“第一书记”所有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让帮包村的群众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脱贫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今天我们的努力,和当年革命先烈流血牺牲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大家选择担任“第一书记”,说明同志们决心用实际行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在这里,我想就为什么选派“第一书记”,“第一书记”要做些什么,如何当好“第一书记”,和大家做个交流。
一、为什么选派“第一书记”
首先,选派“第一书记”,是深入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战略,打好我省扶贫开发最难打的攻坚战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重要思想和论断,始终是我们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以贯之的基本遵循。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解决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富裕的城市、贫困的乡村,繁荣的经济、薄弱的民生,发达的东部、落后的中西部,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不仅会制约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且会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甚至损害党的执政根基。必须看到,这些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难以避免,但在我们国家,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都决定了我们必须、也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早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发展中国家。从我们省的情况看,去年全省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分别迈上了四万亿元、三千亿元、两千亿美元的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高于GDP增幅(09%),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923%)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43%),标志着我省的经济实力、运行质量和科学发展的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要看到,人均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发展上、收入上的差距。我们在开展省直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前,选择了2家省直单位到2个村进行了试点。这2个村,我看了0个。这些村虽然不是全省最差的、最穷的村,但我看了之后,心里还是感到很沉重。假如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兄妹,在经济发展的今天,还生活在那样的状态,我们内心确实会升腾出一种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我们确实不能再让我们的农民兄弟还住低矮的土坯房,还在为吃穿发愁,为孩子上学发愁,为看病发愁。尽管这是一个必经的发展过程,但我们不能让这一过程过长。我们是有责任的!
前段时间,中央和省里相继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十年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工作思路、重大举措,标志着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同志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牢牢把握。中央、省委反复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更在贫困地区。我们帮扶的这900多个村,又是全省贫困程度最重、自然条件最差、扶贫开发难度最大的“硬骨头”。把最难打的攻坚战交给我们,这是省委的高度信任,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个巨大考验。如果在大家的努力下,能让这些村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跟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跟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而不是让他们在全省现代化的进程中越落越远,我们就为全省的新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同志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其次,选派“第一书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并强调:“要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帮助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提高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水平”。省委从省直单位选派“第一书记”,核心任务就是抓党建促脱贫。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这么多年的实践表明,好村之所以好,归根到底是因为有一个好班子、好书记;村子之所以穷、之所以乱,根本在于村级班子的战斗力不强,共产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总结一些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的原因时,都有共性的一条,那就是基层组织薄弱。事实反复表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四个考验”、“四个危险”,我们不妨再一起学习一遍,这就是: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化解这些“危险”,战胜这些“考验”,要靠全党始终保持居安思危、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靠不断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要靠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好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各个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去推动、去实践、去落实。
省委历来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特别是立足山东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的实际,始终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应该说,我省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坚强有力的,但工作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同志们即将去的村,大多村级组织健全,但战斗力不强、凝聚力不强,尤其是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不够,缺乏致富的出路、思路和办法。同志们想一想,我们农村基层的党支部,如果没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党的声音如何一竿子插到底,党的政策通过什么能够兑现给农民,那么我们的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又怎么能够相信党、跟党走。由于在座的大部分同志没有从事基层组织建设的经历和经验,有的同志可能会觉得,这次的任务,主要就是帮助农民脱贫,抓不抓基层组织,那是次要的。但实践表明,如果我们只是为脱贫抓脱贫,如果仅仅以为为当地修一条路、通上水、搞一个致富项目,当地就脱贫了,这样的看法是有误区的。因为,没有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村“两委”在村里没有凝聚力、号召力,在农民中缺乏威信,且不说通水通电的基本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很难做到一呼百应,即便靠我们外在的力量把它建起来了、通起来了、发展起来了,但水管坏了可能没人修,水费可能没人收;产业有了,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又会产生新的矛盾,还会出问题,还会回到原来。人心齐,泰山移;人心不齐,发展难以持续。
大家都知道云南的孟连事件。孟连事件的发生,其实不是因为贫困。最初,政府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推广橡胶种植,公司、农户都能得利,后来实施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要求更多土地权益,但公司仍然坚持原来的利益分配关系不愿调整,胶农就感到吃亏了,不愿意把胶卖给公司。当时的县乡领导不仅没有去推进改革,反而支持公司强制胶农把胶卖给公司,这就使胶农更加不满,甚至个别乡镇干部和企业勾结起来,欺负当地的农民,把原来公司与胶农之间的利益矛盾转化成了干群矛盾,最终形成了震惊全国的孟连事件。事件发生后,孟连深刻汲取教训,通过健全党的组织,发挥党员作用,转变干部作风,代表群众利益,推动“孟连事件”转化为“孟连经验”。因此,我们的工作必须从强化村级组织开始,从直接与老百姓接触开始,了解每一户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通过建强党的组织,回应农民的需求。班子坚强有力,扶贫工作才能有基础、有保障、有持久的生命力。
因此,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特殊使命,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把强班子带队伍贯穿帮扶全过程。我们这次培训班专门安排了基层组织建设的课程,印发了《农村党支部书记的ABC》,还请8位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曾经干过“第一书记”的同志,来给大家进行案例教学。希望我们走出误区,认真学习、研讨和交流,掌握农村基层党建的基本知识,切实提高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更好地履行“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职责。
第三,选派“第一书记”,是加强领导机关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我们常讲,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和发展我们党这个最大的政治优势,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就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干部到基层培养、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始终坚持建设一支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干部队伍。
感情体现立场、决定行动。同志们昨天一天下来非常辛苦,但思想上的震撼更大、心灵上的冲击更大。相信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没有老百姓就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么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党到底是靠什么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让人民群众打心底里愿意跟着共产党走?我想,归根结底是靠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无私、深厚的感情。我们党来自群众,始终把群众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和牺牲都是为了群众。人民群众回报的是什么呢,“最后一口粮作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样的鱼水深情,这样深厚的群众基础,才使我们党走过了血雨腥风的日子。那么今天,我们在座的所有同志,对群众的感情还那么深吗?我们还像过去一样,宁愿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吗?我翻了一下大家的简历,有很多同志出生在农村,父辈就是农民,但是我们敢不敢说,我们现在的心和农民还是紧紧贴在一起的;在座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志是处级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还敢说我们现在对群众的感情依然那么深?昨天,省直机关工委研究室副主任孙世格说:“从孟良崮下来的途中,有位同志在路边的小道上买了几个万花筒,说等下乡对接时送给村里的孩子们吧。我一下子被感动了”,“当一名机关干部心里时时想的都是百姓的时候,他的心就纯净了,他的感情就升华了,他的行为自然就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孙世格同志讲得好。从现实情况看,一名干部可能在知识能力上有所欠缺,但只要对群众有感情,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感情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但能力永远弥补不了感情的缺失。像这次我们到农村去扶贫,如果只是带点钱、带个项目去,而不是带着感情下去,即使为村里办了些事情,我们可能依然交不到几个农民朋友,依然不可能真正了解农民的生产实际和思想实际。所以说,历史走到今天、红旗传到我们手中,我们从革命先辈那里接过的、传承的,首先一定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只有建设一支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的干部队伍,我们党才能始终赢得群众,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担负起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
省直机关担负着参与制定实施全省重大发展战略,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职责。省直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觉悟、宗旨观念、业务水平和工作作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省直机关的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着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总体上看,省直干部队伍是一支非常优秀的队伍,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政策理论水平比较高,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比较强。同时,由于工作经历的限制,不少同志缺乏对省情市情县情乡情的深刻了解,缺乏对群众酸甜苦辣、安危冷暖的感同身受,缺乏直接处理复杂问题的实际经验。比如,我们这些同志,有在机关写材料、出文件的经验,有搞大型企业的经验,也有在课堂上面对学子的经验,但真正直接面对农民的经验恐怕是不足的,这正是我们需要在基层锻炼提升的。为了弥补省直干部队伍结构性、经历性的缺陷,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坚持注重基层的用人导向,选拔了一批基层干部充实省直干部队伍;另一方面,坚持通过挂职任职等形式,增加省直干部队伍的基层阅历。这两方面的工作,我们都要坚持去做。
习近平同志有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选派省直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为我们补上基层这一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农村条件虽然艰苦,但艰苦是最好的学校,可以让我们学到舒适中学不到的东西,磨炼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基层工作虽然很棘手、很难干,但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一下子走到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实际工作的最前沿,有利于提高我们调查判断、组织协调、处理实际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本领;群众工作不好做,但基层干部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能让我们学到吃苦耐劳的精神、淳朴善良的品质。谁能吃得了苦、谁能作得了难、谁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谁就能学到在机关学不到的东西,提高在机关难以提高的本领。
从以往的情况看,上级机关的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往往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真心经受锻炼,扑下身子干事业,心无旁骛;一种是为提拔补经历。相信同志们会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选择。大家下去之后,一定要沉下心来,真干事、干实事。特别是我们作为第一批,最难、也最重要。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大家要在吃透村情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科学的、长远的、符合老百姓意愿的发展规划,并抓紧组织实施,力争让村里尽快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当然,我们这一任,注定要多做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大家努力耕耘了,可能一时没有很多显绩,但同志们一定不要浮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正确的考核导向,重点是了解同志们去干了些什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干的,克服了哪些困难、作出了哪些努力,把主观与客观、过程与结果、显绩与潜绩结合起来。决不会只是根据一些表面的东西来评价大家的工作。我相信,大家到了这个村,就和这个村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村的发展将成为我们一生魂牵梦绕的牵挂,我们为当地老百姓的付出和努力也将成为我们终生受用的财富。
二、“第一书记”干什么
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第一书记”要重点做好“吃透村情民意、制定脱贫规划、协调政策落地、趟出致富路子、建强村级班子、建立管用制度”等六项工作,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本依循。同时,在我们发给每个同志的工作标牌上,印着这么三句话: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农村党建的工作队,脱贫致富的服务队。这三句话,基本涵盖了我们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工作内容,要自觉贯穿帮包工作的全过程。
当好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就是要架好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的桥梁,用党的理论和政策照亮农民群众的心田
我们党向来重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当年我们党在沂蒙,就是通过组织“识字班”,让最贫穷、最落后、最闭塞大山里的农家妇女,接受了党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她们的人生也从此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件事至少告诉我们三个道理:第一,到什么时候都不能看低群众,人民群众从不拒绝先进,他们总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保持着对先进思想文化的向往和追求;第二,科学的理论、思想和文化,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第三,我们要彻底改变一个村的面貌,也必须以先进思想、文化的宣传为先声,切实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到农村去,不仅要接地气、受教育、办实事,学习群众、增进感情,同时,还要善于把群众发动起来、宣传起来、组织起来。
一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推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的战略思想进基层、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特别是“第一书记”,要用基层干部群众能够听得懂,能够理解的话,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经验。真正把科学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成农民群众生动的生活逻辑。使他们不断加深对党的性质、宗旨的理解,进一步坚定跟党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增进对党的感情,这是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要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人。我们经常听到富起来的农民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农民的话最朴素、最实在。这些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大量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和政策,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9年的“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比如,加大农业投入,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彻底废除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推行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短短几年内,建立起覆盖几亿人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项制度,等等。中国农民几千年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这些都带有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我们要把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把党的扶贫开发政策,宣传到每一个党员干部群众,真正让党员干部成为农村政策的明白人,让群众打心眼里感到,自己的利益就在党的政策中,有了党的好政策,农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落实是最好的宣传。由于各种原因,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有些基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甚至在执行中走了样、在落实中落了空。如果我们去的那个村子存有这方面的问题,同志们一定要边宣讲、边落实,努力把党的政策变成农民群众的实际利益。
三要用先进典型激励人。我们要去的这些村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原因是群众的观念落后,加上自然条件、基础设施都比较差,村里缺乏致富发展的信心。要想解放一个人,首先要解放一个人的思想;帮助一个村脱贫,首先要帮助观念脱贫。到了村里以后,我们一定要引导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帮助克服畏难发愁、无所作为、“等靠要”等思想倾向,增强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这次培训,我们安排8位带领群众治穷治乱的优秀村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给大家作案例教学,各地也有很多先进典型,要注意就近组织帮包村的干部群众向他们学习。比如,这次我们安排了宁阳县郑龙村党支部书记田文武同志,和同志们专题交流富民强村的经验,郑龙村其实是很普通的一个村,一没有资源,二不靠大企业,三没有交通优势,四不在城乡结合部。村里主要只有土地和人。在6年时间,村集体从负债38万发展到年收入0万,群众的人均收入从不到3000元增长到万2。发生这么大变化,当然要靠有个懂经营的好书记,靠一条适合村情的好路子,但群众发动不起来,组织不起来,最后什么事也干不成。为了发动群众,他们组织开展了“我村与先进村的大讨论”;租了2辆大客车,带领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回来后召开党员大会统一思想,召开小组会议发动群众,采取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办法,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通过党员干部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建起了合作社、发展起有机蔬菜,很快走上了致富路。希望同志们到村里后,一定要在深入调研、吃透村情、初步形成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再带着党支部一班人、带着党员骨干、农民骨干,到和村情相似的先进地方去看一看。针对性强,实际效果才会好。如果“两眼一抹黑”,就盲目地组织外出参观考察,效果就会打折扣。
四要用先进文化引领人。文化不能立竿见影,但起着根本作用;我们不能指望农民群众的素质一下子有多大提高,但这项工作要坚持不懈、细水长流,要有规划。这次我们对每个村都安排了名科技特派员、名大学生村官,这两件事我们正在组织实施当中,力争尽快到位。同时,我们还有很多“第一书记”来自高等院校,来自于文化部门,大家要结合扶贫开发的需要,从送农业技术、经营知识、健康服务、文化活动开始,培育新型农民,让村里的群众逐步接受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这些工作可能不显山不露水,但恰恰是这些村脱贫致富、增强后劲、持续发展所需要的。
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要当群众的先生,首先要当群众的学生。我们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比基层干部群众的不足。千万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能一味指责群众的落后与保守,更不能讲一些大话、空话、没用的话。如果你讲了一个正确的道理,群众却没有接受,要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比如,我们讲的这些先进的观念、思想和文化,以至推行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虽然是发展趋势,但是否真正切合我所在这个村农民群众的需要,是否超越了当地的发展阶段。例如,合村并居是好,可以改善生活条件、可以发展公共设施、可以腾出宝贵的土地,但要结合各地实际,尊重群众意愿。或许有的群众会说,楼房里不能养鸡养鸭,没有鸡蛋鸭蛋,我就不能拿到集市上换买米买盐买油的钱。这种现象可能不普遍,但在少数贫困农村确实存在。思想_旦离开实际,就会使自己出丑。千万不要认为是先进的东西,群众就一定要接受、会接受,还是要自觉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如,我们所讲的这些先进的观念、思想和文化是正确的、切合实际的,群众之所以不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如何把一个正确的话,用让群众理解的方式听得下去、听得进去。蹲下身子来和群众交流,放低的不是身子而是架子;拉着农民的手说话,拉近的不是肢体的距离而是感情的距离。方式方法有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我们的那颗真心,那份从内心里自然流趟出来的感情。和农民群众打交道,我们的知识文化够用,但真管用的一定是真挚的感情。
2当好农村党建的工作队,就是要建设好党在农村执政的骨干力量,为农民群众培养不走的“主心骨”、“领头人”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总书记还强调:“扶贫工作也要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如果只是单纯抓扶贫,不帮助建设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扶贫工作是搞不好的,即使一时扶上去了,迟早还要掉下来”。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建设一个强班子,特别是选好一个带头人,对于脱贫致富、建设农村小康的极端重要性。“第一书记”务必抓住党的建设不放松,把强班子、带队伍贯穿帮包工作全过程,留下一个“不走的工作队”。
一是要强核心。在农村当个支部书记不容易,在穷村更不容易。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支部书记是我们最主要、最直接的依靠力量。大家要经常与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谈心交心,多看支部书记的优点、多体谅他的难处,靠真诚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要重点帮助支部书记树立把村治好、把群众带富的坚定信念,使他们认识到,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创大业,村里的父老乡亲就一定会理解、信任、支持他们。要帮助支部书记首先开阔眼界,接触新理念、新事物,虚心学习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的致富经、管理经、处事经,让他们一步步在发展产业、运作项目、处理村内事务中摸到门道、积累经验,提高致富带富、治村管村的能力。要帮助他们增强奉献意识,认识到当干部就要甘于吃亏,办什么事都要一碗水端平,这样就会越来越有威信。
二是要帮班子。村里穷,对群众的欠账就多,群众对打井、用电、修路、整治村容村貌方面的愿望就越强烈。实践证明,“第一书记”进村后,首先要尽力帮助解决这些难题。解决这些难题,一定要从调研开始,把绝大多数群众的呼声都掌握住,第一条路修在哪里,第一件好事办在什么地方,都有讲究。不要急于去办好事,急于去赢得群众的信任。这样的事情做准了,我们很快就能得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帮包工作也能因此迅速打开局面,这更是帮助村班子树立威信的有效办法。沂南县埠口村是省农业厅帮包的贫困村,大棚油桃是村里主导产业,但由于村民组织化程度低,收购商有意压价,经常是丰产不丰收。“第一书记”工作队到村后,很快帮着村里筹建了一个果品批发市场,既促进村民增收,又解决村集体没有收入的问题。这个村的支部书记对我是这么说的:“第一书记”真是帮了大忙,现在村支部腰杆硬了,说话好使了,工作更有底气了。希望同志们处理好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与搞好党支部建设的关系,通过帮助办好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推动村班子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定盘星”。
三是要建制度。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像寿光的三元朱村、茌平的小杨屯村,之所以涌现出王乐义、张国忠等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除了支部书记本人的素质高,制度建设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制度不在多,关键是管用。要突出民主管理,围绕党支部和党员开展活动、村民代表议事、村务财务公开、村级经济管理、村干部承诺践诺、廉洁自律等,制定切实可行、便于落实的具体制度,公之于众,接受群众监督,促使村干部公道处事、一心为民,推进村级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当然,我们不能为制度而制度,甚至制度贴了一满墙,却没有真正打算实行,只是装样子、当摆设。制度建设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在切合实际、难在执行落实、贵在解决问题。一个村级班子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关键看五条:一要有个好支书,二要有条好路子,三要有活动场所,四要有村级集体收入,最后,要有一套好制度。如果没有制度,做事不公开、不透明、缺少监督,就不能有效规范干部权力的行使、富起来后的利益分配,即使干部办事公道、钱花得合情合理,群众也难免有看法、有意见。所以一定要帮助村里提高靠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的能力水平。
四是要育骨干。“两委”干部、村里的党员是各项工作的基本力量,村里的大事要和他们一起来定,群众工作要靠他们来做,治穷治乱治散离不开他们的带头作用。“第一书记”要和村支部书记一起,做好教育培训、发展党员、建强群团组织等方面的工作,为村级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为脱贫致富培养后备力量。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作为“第一书记”,一定要处理好与村党支部书记的关系。广饶县一名干过“第一书记”的帮包干部说:作为“第一书记”,在村里最穷、最难、最乱的时候,一定要冲在前面;工作走上正轨后,要主动把村干部推向前台;干“第一书记”,不是要让群众说自己好,目的是让群众拥护村班子,说我们党好。这观点太重要了!我们是要给村里修路、打井、上项目,但只有村支部书记威信高了,村班子战斗力强了,才能组织村里的群众修更多的路、打更多的井,办更多的事、办更大的事。“第一书记”就要有这种甘当绿叶、甘为人梯、甘当幕后英雄的胸怀和境界。当然,我们难免会与村支部书记产生观念上的碰撞、意见上的交锋,作为省直机关、企业、高校派出的干部要有宽阔的胸怀。如果发现村里的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确实素质不高、作风不正、处事不公,多数群众都要求调整,我们要从对群众负责、对工作负责的角度,依靠县乡党委做好有关工作。
3当好脱贫致富的服务队,就是要落实好党的扶贫开发政策,增强村里自我发展的能力,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在这方面,一要明确一个责任。抓好新十年扶贫开发,解决好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是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第一书记”的第一职责,也是衡量我们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我们提出,“第一书记”队伍要当好党的政策宣传队、农村党建工作队、脱贫致富服务队,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但讲政策、建班子,都要落脚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上。发展搞不上去,政策讲得再好,在群众眼里也是虚的;村班子不能带领群众致富、村集体没有实力为农民办事,班子就没有威信,干部说话就没人听。我们这次帮包的村,大多集中在老区、山区、黄河滩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脱贫致富的难度很大。但难度再大,也要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扶贫目标,这是硬任务、是真本事,也是我们考核帮扶成效最主要的内容。如果到期完不成既定任务,“第一书记”不撤回、帮包单位不脱钩。
二要找准一条路子。现在看,在我们帮包的这些村,再简单地上个工业项目,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环境不允许、条件不允许。但一个村再穷,也有自己的优势,像我们前面讲的郑龙村那样,其他优势都没有,就是有地、有人,从农民最在行的种植、养殖入手,农民照样可以脱贫、集体照样可以增收。比如,可以通过送技术、改品种,提高农民种植养殖的效益;可以通过加强就业培训、组织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再如,可以通过拍卖、承包、租赁、入股,经营好“四荒”等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再如,可以通过创办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经营实体等,通过为群众提供社会化服务增加集体收入,等等。不管走哪条路,都要注意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找准村里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注意坚持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向,按经济规律办事;注意通过发展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培养农村成熟的市场主体。具体工作中,决策一定要慎重,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贪大求快,不做表面文章,更不能搞“形象工程”,使帮扶工作经得起时间、实践和群众的检验。同志们不管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高校,都要用心研究党的农村政策,认真学习“三农”知识,尤其要下大力气研究和掌握发展村级经济、帮助农民致富增收这门大学问,边学边干,边干边总结,因为这决定着我们包村扶贫最终的成效,长远的成效。
三要落实一套政策。在扶贫开发方面,省、市、县都制定了一些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比如,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信息“五通”,和有旱涝保收田、有致富项目、有办公房、有卫生室服务、有卫生保洁制度、有学前教育、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有健身场所、有良好生态环境、有就业保障措施“十有”的扶贫政策。落实好这些政策,对于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效,具有基础性作用,也是“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的重要支撑。大家一定要帮助村里把这些政策协调好、落实好,不仅要让群众真正从中受益,而且要让这套政策在全村摆脱落后面貌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要发挥各自优势。“第一书记”开展扶贫不能只靠个人努力,这项工作也是大家所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的责任。同志们要努力争取本单位的支持,发挥好各自优势,争取些资金、协调个项目、联系个企业、引荐几个专家、赠送一批图书、开展一次捐赠,等等,多为村里办些雪中送炭的实事好事。同时,要善于调动、整合、运用各个方面的资源,依靠多方面力量,完成好本村的扶贫开发任务。
需要强调的是,完成扶贫开发任务,需要“第一书记”冲在一线、顽强拼搏,但决不是“第一书记”孤军奋战、单打独斗。能不能完成各自的扶贫任务,我们既要考核“第一书记”,也要考核选派单位。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这近600位“第一书记”是一个整体,这个集体中如果有一名同志由于种种原因完不成任务,对这个集体来说,只是六百分之一,但对村里的几百、上千的老百姓来讲,就是百分之百。在这些群众眼里,“第一书记”不是具体的哪个人,而是代表一级党组织、甚至代表着党。因此,我们不会让一名同志掉队,这不仅是对同志们负责,更是对事业负责、对老百姓负责。大家的身后,一定是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一定是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一定是所在单位的整体合力。只要我们真正当好党的政策宣传队、农村党建工作队、脱贫致富服务队,把讲政策和办实事、抓党建和促脱贫、“输血”和“造血”、富民和强村有机结合,我们一定能够打开扶贫开发的新局面。
三、怎么当好“第一书记”
我感到应当着重把握好以下四条:
一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第一书记”是个沉甸甸的称号,特别是我们从省直直接下到村里,在基层干部群众眼里份量很重,不仅会对我们高看一眼,对我们的要求也会更高一层。实事求是地讲,干部下基层并不难,难的是真正有所贡献、得到锻炼。任何一项工作,用心和不用心、在状态和不在状态,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不管大家以前在单位干得多么出色,担任“第一书记”后,都要从零开始。有的同志可能没有基层经验,不熟悉“三农”工作,或者自己感到能力水平稍低一点,这些不是最主要的。只要认真负责、用心投入、扎实苦干,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大家要牢记群众的期盼、基层的信任、组织的重托,从培训开始就要紧张起来,全心付出、毫不松懈,真要有一种做不好工作食不甘味、当不好“第一书记”誓不罢休的决心,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村里的工作上。人们常说“穷家难当”,贫困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改变落后面貌会遇到很多困难、矛盾和问题,需要付出几倍于常人的努力。越是困难,越需要我们发扬敢于担当、知难而进的精神。正像小平同志讲的:“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一个优秀的“第一书记",就要像一团火一样,把干事创业的激情、坚忍不拔的毅力,传递给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激励大家提精神、长志气,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尽快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
二要始终保持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昨天晚上,大家看了电影《第一书记》,学习了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迹。记者在小岗村采访的时候,听到村民讲到最多的话,就是“我们离不开沈书记”。能让人民群众感到离不开,这是一个党组织书记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基层干部的最大政绩,是对党的干部的最高褒奖。“第一书记”干得好不好,关键要看群众满不满意,一年之后,我们将对“第一书记”任职情况进行考核测评,除了看工作实绩,还要组织村里的群众进行测评,看群众满意的系数如何。大家帮包的村能不能脱贫,几百、上千人能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要看“第一书记”的本事,更看对群众的态度和感情。大家到了村里就是村里的人了,要去掉浮躁的情绪、临时的思想、“施舍”的心态,把一颗真心捧给老百姓,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甘愿为了父老乡亲操心受累、任劳任怨、不计得失。特别要注意经常走访“五保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真情关怀、真心帮助。“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越是专注干事,越能得到群众和组织的认可。想想若干年之后,当你再次回到村里的时候,群众还能记着你的名字,还有人给你抓两把花生,留你吃顿饭,那将是多么自豪、多么欣慰的一件事情。
三要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农村工作最具体,农民群众最讲实际。办好村里的事情,不是开一次会、讲一篇话,问题就解决了、事情就办成了。“第一书记”既要帮着拿主意,更要一件一件抓落实,来不得半点虚的假的。政策理论水平高是我们的优势,但只有和村里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志们到村里以后,不要急于定规划、提目标,要真正把调研的功夫下足,把走访的工作做到位,特别是要按照“五必访、五必问”的要求,尽快逐家逐户、一户不漏地走一遍。做到对每户家庭的人口构成、健康状况、收入来源等基本情况,熟记在心;对班子的状况、干部的表现,了如指掌;对县情、乡情、村情,尤其是村子贫困的根源、群众的需求和发展的优势,都要摸清吃透。在此基础上,注意听取乡镇党委、村“两委”成员的意见,综合各方面情况,理出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制定工作规划。
前段,我到试点村去看了,其中有一个村,我们的“第一书记”能够把群众的名字都叫上来,村里的情况也非常熟悉,下步的打算也讲得头头是道,我当时以为他是村支部书记,结果别的同志告诉我,他就是“第一书记”,我特别高兴,这样的“第一书记”是真正融入到村里去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学会讲土话,能够和群众谈得来,切实把调研变成熟悉村情民意、沟通思想、加深感情的过程,变成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请教、谋划思路的过程。这件工作做实了、做到位了,整个帮包工作就赢得了主动,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要始终保持严格自律的良好形象。一个村子里突然来了一个省里的干部,老百姓会非常地关注。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要时刻注意维护自身的形象。
要摆正位置。同志们在省直部门工作,都有个一官半职,而且30%以上的是处级干部。以往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市、县、乡的同志都把大家当领导对待。现在,大家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了,不管来自哪个单位,不论职务高低,都要自觉摆正位置,自觉服从地方的领导和工作指导。摆正位置太重要了,一定要先定好位。
要艰苦朴素。农村条件艰苦,在吃穿住用行、卫生条件等方面,与城里差距还比较大。我们不少同志习惯了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出行有车坐的生活,来到村里可能一下子不太适应。但我们一定要适应,否则,可能觉着生活舒适了、效率提高了,但其实和群众的感情、和群众的距离也就不知不觉拉远了、拉大了。即便你在工作上怀着满腔热情,但可能就是因为生活细节上的原因不被老百姓接受。希望同志们能够多跟困难的群众比比生活,多跟基层的干部比比待遇,坚持同甘共苦,一切简朴节约,工作上能够高标准,生活上能够低要求,不搞特殊化。对县乡给同志们提供的种种方便,大家要学会拒绝,千万不要给基层增负担,不要给群众添麻烦。
要严守纪律。驻村期间,大家更多的是自我管理,一定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出了问题,毁掉的是个人的前程,失掉的是单位的威信,丢掉的是党的形象。同时,我们到村里工作后,单位的领导、同事还有一些同学、朋友,可能要到村里去看你。为了村里的发展来,带着钱来、带着物来,我们当然欢迎,但一般不要在基层吃饭,单纯的看望要努力回绝。否则,今天这个来,明天那个去,基层受不了,也影响同志们正常工作。
要特别注意不能随意在村里喝酒,决不能带着一身酒气做工作。尤其是在一些情况复杂的村,你在村里喝一次酒,群众可能会说你整天在村里喝酒不干事;你在村干部家中喝一次酒,对村干部有意见的群众就会把你放到他的对立面;到村民家中吃,到这家不到那家容易引发猜测和矛盾。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小节,我们党和军队为什么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为什么我们进城了,尽管人民群众那么欢迎,部队却依然睡在马路上;为什么老百姓拿着鸡蛋、红枣、花生站在路口塞给我们的战士,战士们却摇手谢绝,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正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同志们千万不要认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吃一顿喝一顿无所谓,即便是你个人掏腰包,群众也可能认为你花的是村里的钱、公家的钱。当然,由于地域文化的原因,有些事情我们拒绝起来的确很难,但再难,只要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符合党的事业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也要坚定不移地去做。而且,只要认真、咬着牙去坚持,最终是能做成的。我感到,大家在这方面做的是好的,在这两天的培训中,同志们严格地做到了不吃请、不请吃、不随意请假,我相信,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家的党性自觉和自信。风气的改变不容易,但我们不能只是抱怨,一定要从每个人自身做起,这样做了,风气就会逐步好转。希望同志们下到基层以后,一定牢牢把握住“小节”,慎微、慎独、慎行,保持好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选择“第一书记”,就意味着大家要在一段时间内离开熟悉的环境、温馨的家庭、繁华的城市,意味着大家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智慧和汗水。当初大家就是怀着这么一种责任和决心报名参加的。经过这段时间对“第一书记”职责任务、工作环境认识的深化,如果大家感到知识、能力上存在不足,希望同志们尽力在培训中弥补、在实践中提高。如果有的同志在思想上、精神上、心理上,包括身体上准备得还不够充分,可以实事求是地提出来,我们一定会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同志们千万不要有顾虑,进是负责,“退”也是负责。
“第一书记”能不能圆满完成抓党建促脱贫的各项任务,既靠个人努力,更要靠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派出单位和县、乡党委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派出单位要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环境,当好坚强后盾。部门负责同志要加强到帮包村的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乡镇党委要切实负起日常管理责任,加强工作指导,提供必要支持。省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及时了解情况,指导改进工作。各市每月要组织召开一次交流会,总结经验,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从各部门各单位推选大家担任“第一书记”的那一刻起,同志们就已经纳入了省委组织部的视野,我们将始终关注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始终关注大家的成长。刚才我讲了,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同志掉队,同志们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以直接向我们反映。大家不管有什么想法,只要这个想法是真实的,我们就可以去交流、可以去面对。符合事实的,我们都要去解决。同志们为农民服务好,我们就要为大家服务好,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这次培训以后,同志们就要从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奔赴各自新的工作岗位了。在这里,我想以省国土资源厅地籍处副处长张全健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发言,他是这么写的:“终于,组织给我们一个机会,给我们一个直接为一线农村群众服务的机会。我一定会抓住、会努力,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力为群众造福,做真事、干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今生不会在此留有遗憾”。
我将和582名“第一书记”共同努力!

(编辑:果宝)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8-28 13:18:15
上一篇:书记在乡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下一篇:党旗领航走进新农村,和谐发展共谋致富路
网友评论《第一书记使命和责任发言稿》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