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XX村由“乱”到“治”的变迁

本 文 由第 一公 文 网 收 集 整理公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bsp;构建小康和谐新村
——PA县长梁乡中坝村由“乱”到“治”的变迁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PA县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选取了基层党组织最弱、群众怨气最大、问题困难最多、各种矛盾最突出、党群干群关系最紧张的长梁乡中坝村作为切入点,攻坚破难,辨证施治,积极探索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先进性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使昔日的“烂村”、“乱村”走上了小康和谐新村之路。
  “乱”根:基层党组织软弱瘫痪
  中坝村位于四川省PA县长梁乡,盛产烟叶、花生、柑桔,是全县有名的“富裕村”、“红旗村”。但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却成为全县有名的“乱村”、“烂村”:村民沉溺于赌博,上千群众围攻乡政府,甚至闹出要推选刚刚出狱的阙定明为县人大代表的政治笑话。
  探究中坝村“乱”的根源,关键在于村党支部软弱瘫痪。
  一是村党支部“一把手”带头作用差。原任村支部书记成天带头参与赌博,通宵达旦泡在麻将牌桌上,并将“麻友”吸纳为村“两委”成员;利用村上集体资金大吃大喝,不但自己吃,还带着老婆娃儿吃。而对村上的发展漠不关心,对老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
  二是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差。由于“班长”的带头作用差,其他成员有的随大流,与书记一起成天泡在麻将桌上,把党支部活动室变成了麻将室,到后来干脆开起了麻将馆。有的支持群众上访告状,支部班子散沙一盘,战斗堡垒作用丧失殆尽,在百姓心目中,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已名存实亡,成了百姓攻击漫骂的对象。群众有什么困难找到支部,支部居然收取每人元的调解费,还要趁机到群众家大吃大喝。
  三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差。由于支部一班人领导作用不能发挥,村上的普通党员由于无法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对党支部的监督、建议无从说起,对党支部成员的行为干脆不闻不问。个别党性特别强的老党员也只能在背地里骂一骂出口气。个别坚持在村里伸张正义的党员被人讥讽。党员普遍存在着以党员为耻的观念,到后来甚至出现了个别党员还拿钱支持所谓的“农民领袖”上京告状的奇怪现象。不少党员明里暗里参与上访和闹事。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无法发挥,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在村里逐步滋生蔓延。
  四是支部自身建设不力。据2002年底统计,全村2269人只有2名党员,平均年龄6岁,最高年龄84岁,最小35岁。995年到2002年,村党支部没有发展一个新党员,后来发展到开不起党员会,过不了组织生活,更不用说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党员不想当党员,干部不愿当干部。
  五是党员干部不作为。为民办事是共产党员天经地义的职责,但是党员干部却忽视群众利益,对群众提出的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照明、子女入学、农(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产品运进运出、居住环境等合理诉求麻木不仁,甚至变本加厉,趁乡上收取合理税费之机,擅自加码增加农民负担。老百姓有事从不找党员,偶尔找到干部,听到的也经常是“我哪管得了那么多”之类的话。当时,村民嘴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村干部、社干部,成天啥子都不做,麻将金花带头赌,百姓都喊苦苦苦”。
  “乱”象:“八多七难”导致群众重新寻找“代言人”
  村党支部软弱瘫痪,在群众心中逐渐失去了威信,丧失了群众利益代言人资格。群众自发地寻找自己新的“代言人”。
  995年,阙定明游说5社与6社联合安装水管。但两位社长等水管安完一算账,不仅花光2万元集资款,而且还贷款2000元。阙定明对账目提出质疑,自己出钱雇了20人,挨家挨户挖开已埋好的水管,重新丈量称重,取得了干部私吞集资款的证据。
  “水管事件”成了“引爆”长期积累的问题的导火线。县里先后派出三个工作组进驻中坝村,但都不了了之,使矛盾和对抗更加白热化。997年,阙定明超越了法律界限,以查村级帐务为由,纠结000多村民围攻乡政府,打伤乡干部。县里随即出动80名荷枪实弹的公安和武警,抓走了阙定明。当晚,村民再次围攻乡政府,还派出代表进京鸣冤。998年4月,阙定明因煽动群众聚众闹事,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被公开审判。200多村民突破布置在江上、陆上的“封锁线”,乘车坐船30余里赶至县城,试图围攻法庭,“抢”出阙定明。2002年4月3日,阙定明刑满释放时,村民代表从旺苍监狱接他出来,进入长梁乡境内,近000名村民敲锣打鼓,一路燃放鞭炮“欢迎”他回家,并为阙定明摆了48桌欢迎他归来。这时阙定明发誓要终生上访,俨然成为凌驾于村党支部之上,一呼百应的“农民领袖”。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期间,村民甚至拟将阙定明推选为县人大代表,推请阙定明继续为群众“代言”。
  村党支部软弱瘫痪,“农民领袖”粉墨登场,导致中坝村出现了“八多七难”的怪现象:与村“两委”唱对台戏的多,不执行国家政策,不上交应交的税费和提留;搞赌博的多,因赌得倾家荡产而自杀的就有0人,其中两人没有救过来,成为全县有名的“金花支部麻将村”;乱修乱建的多,平坝上无规划修房,一家比一家修得高,污水横流、臭味弥漫;上访告状的多,全村出了3个“上访专业户”,30%的村民有到县政府上访的经历;偷盗多,今天这家鸡遭偷了,明天那家鸭又丢了;患病人员多,群众吃了污染的水,患疑难病症的达39人,2002年仅4社就有人不明不白长肿瘤;(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科盲多,全村懂蔬菜、水果种植技术的村民微乎其微;法盲多,一个在浙江打工的村民犯罪后潜逃回村,村民竟一窝蜂将前来追捕的公安干警包围,掩护逃犯在玉米杆堆中藏身月余,逃犯养好伤后竟然逃逸。运输难,没一条出村公路,农产品运不出去,农用物资拉不进来;居住难,一些村民还居住在茅草棚里;吃水难,水质被污染,靠着嘉陵江却吃不上干净卫生的水;用电难,因怕收不到钱,农网改造迟迟进不到村;买卖难,生活用品还得到十几里外的三坝乡、正源镇购买;增收难,发展无产业,种的全是“大路货”,2002年人均纯收入仅090元,在村一级处于全县中下水平;子女入学难,20%以上的适龄儿童因贫困不能上学,村小学破烂不堪,厕所连男女隔板都没有,遮不了羞。
  治“乱”之策:建班子,抓发展,促和谐
  面对软弱瘫痪的基层党组织,面对水火不容的党群、干群关系,面对一触即发的矛盾和问题,是遮掩回避,将摊子留给来人;还是直面矛盾,将基层党建之责揽为己任。经过充分调研,县委果断决策:把中坝村作为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抓难治乱的突破口,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示范点,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实践基地,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深入实施“听民声、化民怨、解民难、助民富、聚民心”的“五民示范工程”,切实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县委书记“八进中坝村”,用自身的言行影响群众、感化群众,切实解决“民心不向”的问题
  有无勇气和决心直面和解决社会矛盾,是对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大考验。2002年0月25日,刚到任的县委书记刘中伯就被数百名反映各种问题的群众堵在县委门口。等他稳妥化解了各类矛盾时,中坝村民推举刑满释放的“农民领袖”阙定明为县人大代表的消息又传来了,他异常震惊:“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党支部在干什么?党员哪里去了?”当他决定要去中坝村探个究竟时,一开始就遭到“好心人”的反对:“刘书记,你莫去,那里老百姓刁蛮得很,谨防去了走不脱!”刘中伯深深知道,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只有敢于直面矛盾,才能有效解决矛盾。下定决心,不打招呼直接到长梁乡,带上书记乡长直接来到中坝村。当他满脸笑容向他遇到的第一位农民问候时,对方竟装作没听见低头快步走开。当他好不容易同攀枝花钢铁公司退休回乡的工人黄柏林搭上话,一个老太婆——黄柏林的妻子冲过来一把将黄柏林拉走,边走边说“莫听他说,我这男人有精神病!”整一个上午,刘中伯再也没有与任何农民搭上一句话。直到下午,刘中伯一行人来到中坝村小学,50多岁的老教师张国秀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了解他们的身份和来意之后,还算比较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但当刘中伯提出请群众来开个座谈会时,乡、村干部连连摆手说“喊不来”;提出开党员会,结果只来了4个党员。后来虽陆陆续续来了20多个群众,却都说“来看闹热”。群众指着乡党委书记的鼻子“控诉”:“刘书记,你来他才来,乡政府就在村边上,书记的脚好金贵哟。”直听得刘中伯“汗流浃背”。群众你一言,我一语,群情激愤,发泄了心中积压多年的怨气。“就是要做群众的‘出气筒’,让他们发泄,我们才能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才能真正获得群众的信任!”刘中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2002年月到2003年春节前,刘中伯八进中坝村,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渐渐化解了群众积怨,消除了群众疑虑,并在调研中掌握了中坝村“八多七难”现状,分析出基层党组织软弱瘫痪的根源,酝酿了“建班子、抓发展、促和谐”的治乱之策,为中坝村由“乱”到“治”奠定了基础。在县委主要领导的带动下,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自觉转变作风,纷纷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农户,把心交给群众,面对矛盾不回避,不躲让,以真诚唤得民心归。
  二、下派组织部副部长当“村官”,选好“领头雁”,配强村班子,切实解决村支部“无人干事”的问题
  中坝村“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村党支部没有一个好“班长”。县委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把选好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突破口,对中坝村村支部动“大手术”。县委常委会正研究这一议题的时候,就接到了被群众控诉的“县委书记来他才来”的长梁乡党委书记的辞职报告。“如此不作为的领导干部,就遂他之愿!”县委常委会当即决定,与此同时,县委书记刘中伯顺势提出直接由县委下派一名机关干部到中坝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获得常委们的一致支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朱仕友力荐当时分管基层组织建设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冯抗去中坝村,大家一致通过。2004年5月,冯抗被评为全省优秀组工干部,借调到省委组织部。在欢送会上,村民拉着前来接冯抗的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朱仕友的手说:“冯书记来了,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如果冯书记要走,就请再派一位组织部副部长来,否则就不准冯抗走。”不久,县委又下派了分管基层组织建设的副部长蔡良斌继任中坝村党支部书记。两任“部长支书”把抓基层组织建设放在首位,组织了村支部委员公推直选,把群众公认、口碑一直很好的党员选进了支委;组织全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致富增收的技术和本领,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大力实施“三向培养”,先后在致富带头人中培育了6名新党员,在党员中培育了5名致富带头人,在致富带头人中培育了3名村后备干部;新修了240平方米党员活动室,清理公布了五年没有公布的账务;建立健全了村支部的学习、会议、工作、财务管理、党务公开等制度。而今,村支部的声音有人听了,事情有人干了,2个村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原是阙定明“铁哥们”的吕功辉不仅入了党,还被推选为村支部委员。
  三、坚持把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做好群众最盼最需的事,切实解决村支部“不代表群众利益”的问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再难也要全力办”。村党支部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八难”问题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先后送去帮扶资金0000余元,解决了特困群众生活难的问题;修建了长约8公里“三纵两横”的标美村道公路,新建码头座,硬化了长62米、宽5米的街道,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新建了标准化的自来水供应站个,新打沉井23口,建起了喷灌设施,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难的问题;改造了农户用电线路,解决了多年用电难的问题;通过置换老宅基地和发动村民自愿深埋祖坟7座腾出土地,组织村民自筹资金300多万元修建了5座欧式风格的农民新居,解决了居住难的问题;建成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占地8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解决了文化生活开展难和买卖难的问题;新修了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村小学,解决了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全村新安装程控电话200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
  四、突出发展第一要务,调结构,兴产业,切实解决村支部“带富能力不强”的问题
  发展至上,富民为本。检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就是发展。村党支部把解决中坝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问题作为巩固执政基础、实现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确定了水果、蔬菜、养殖三大立村产业。大力推行“支部+协会”模式,建立了水果协会、蔬菜协会、养猪协会;嫁接、补栽优质果树0万余株;引进“企业+农户”模式,与河舒良繁养殖场联合,建立生猪托养基地,成为全县生猪养殖大村;引进了绵阳市新地种业有限公司李华刚投资30多万元租赁土地507亩建大棚种精品蔬菜,既带给了农民技术、信息,又带动了附近农民增收致富,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中坝村已被省农业厅确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全村种植蔬菜面积达500余亩,仅蔬菜收入就将实现人平增收000元。同时,全村3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大户就有0多户。2004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增至3780元。
  五、突出教育引导,树文明新风,切实解决村支部“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
  村党支部积极通过示范引导、说服教育和提供服务等多种手段,教育引导群众,把心思凝聚在发家致富上。一是开展技术培训,增强致富本领。通过实施“观念、思维、项目、科技、资金五入户工程”,变单纯“输血”式扶贫为“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既扶贫又扶智,增强了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转变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共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农户2000余人次,培育技术骨干26人、专重大户3户。二是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法制意识。坚持依法治村,把基层组织建设与法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用法律和制度规范干部和群众的行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组建农村法律知识宣传队,开展法制讲座2场次,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村民。加大力度依法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活动,惩治邪教活动。群众的法制观念、法纪意识逐步提高。三是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素质。党员干部自觉喊响并践行“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以亲民、爱民、为民办实事的作风和实效折服了那些所谓“闹事带头人”。发誓终身上访的“农民领袖”阙定明,现在逢人便说:“还是共产党好,我再也不上访了,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并向村支部保证:“不仅要做发家致富的带头人、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更要做群众工作的带头人。”村支部充分借助阙定明等一批在当地所谓“有影响的人”的“转化史”教育引导部分思想消极的群众,使5名皈依耶稣的“实”信徒转变成了义务政策宣传员。同时,通过开展评选“十星农户”活动,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
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使中坝村民由“贫穷落后”变成了“富裕进步”,党群干群关系由“相见眼红”变成了“鱼水情深”,村貌由“问题频发”变成了“和谐融洽”,成为全省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
  2003年底,中坝人执意要在村口立一块见证共产党及党的各级好干部真情为民办实事、凝聚党群干群鱼水情的“功德碑”。无论县委怎么拦也拦不住。他们说,我们不是为个人立碑,是为共产党立碑。这块碑虽然无字,但它表达的是我们中坝人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表达的是中坝人对党的干部的一片深情。我们立碑,就是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富裕全靠共产党”。2004年5月,中坝村民自发制作了“三个代表到基层,下派部长治难村;亲民爱民躬身行,中坝世代感党恩”的横匾送给县委。2005年4月,中央先进性教育督导组于桂荣同志到中坝村调研时由衷地感叹道:“一进中坝村,我就被这儿干部、群众的热情、亲情、友情、深情、激情打动着、感动着……”

本 文 由第 一公 文 网 收 集 整理公文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4 12:46:35
上一篇:巴蜀大地气象新——XX省实施“三村建设”党建工程纪实
下一篇:记××县××乡党支部民族团结模范单位典型材料
网友评论《XX县XX村由“乱”到“治”的变迁》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