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造和谐社区中增强凝聚力

本文由第 一公文网 收 集整理9在打造和谐社区中增强凝聚力
——来自PA县“社区党建扶贫工程”的报告

  2002底以来,PA县委实施了针对县城下河街社区的“社区党建扶贫工程”,收到了“化民怨、解民难、帮民富、聚民心”的良好效果,被誉为“群众满意、组织满意、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富民工程”。

  过去时:“七多七难”导致社区党支部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下河街位于PA县城西边嘉陵江畔,一度是县城人气、商气两旺的商贸中心和水上交通物质集散地。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和立体化使这里区位优势逐渐弱化,昔日的繁华社区退化成了“七多七难”贫困角落:贫困人口多、居民生活难——6800多人中就有435人是低保对象,有的居民一天吃两顿,甚至靠到市场捡菜叶为生;劣房危房多、居民住房难——70%的居民租住旧公房,许多房屋年久失修,抬头见天,四壁透风;老弱病残多、居民就医难——50岁以上的就有3000多人,有残疾的达36人,一所条件十分简陋、医疗设备极其缺乏的老中医院根本无法满足居民的就医需要;失业人员多、居民就业难——下岗人员达730余人,缺文化、少技术,难以找到就业岗位,靠坐茶馆搞赌博打发着日子;失学儿童多、子女入学难——60%的青少年因贫穷而辍学,社区没有幼儿园,小孩上学要走2里多路;年久失修道路多、居民行路难——古街小巷道路崎岖不平;加之没有几盏路灯,居民出行极不方便;两劳释放人员多、治安管理难——劳改、劳教释放的重点管理人员多达72人,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群访闹事等事件经常发生。
  “七多七难”导致了下河街社区党建工作的缺位:
   (一)社区党支部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方面作用难以发挥,缺乏战斗力。由于社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社区党支部发展严重受阻:干部不愿当干部,对社区感到悲观的原支部书记王天祥多次申请“退休”,获得批准后,便过上了“泡茶馆打川牌,逛广场吹壳子”的悠闲日子;党员没有想到自己是党员,因家庭的经济压力成天忙于生计,没有心思为群众服务;群众不愿是党员,一个有6800多人口的社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仅仅只有4名老党员;在此期间支部曾经想发展一名党员,发展对象以一句“我成为党员能够吃饱肚子吗”的话予以拒绝。由于缺乏做事的人,致使社区支部缺乏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的战斗力,党支部基本上处于半瘫痪状态。
  (二)社区党支部在居民心中的地位削弱,党员干部在居民心目中的形象淡化,缺乏凝聚力。由于社区支部处于半瘫痪状态,虽然地处县城,“七多七难”的贫困状况却难以及时反映到县委县政府;社区干部因为“自身难保”,不愿意为群众服务,导致了社区居民与社区党组织的严重对立。家庭一贫如洗的居民康强因为儿子康成读书的问题,寻求社区干部的帮助和支持。但当时的社区支部书记说:“现在贫困失业人员这么多,哪轮得上你?我总不可能把我工资给你。”康强便与干部“结了仇”,并发誓要和社区党员干部“斗到底”。
  (三)社区支部在自身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上力度不够,缺乏创造力。经济的滞后导致社区党建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社区党支部没有一个象样的学习、活动阵地,没有建立一套稍微规范的制度;党员散乱在社会,没有过一次象样的组织生活;支部没有认真研究一次工作,更无从谈如何创造性地加强自身建设、开展群众工作。
  “七多七难”制约了支部建设,支部建设的落后更使社区居民失去了“主心骨”,社区矛盾日积月累,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一度时期以来,居民纠纷得不到及时调解,骂街现象普遍;人与人交往减少,甚至不相往来;群体性上访不断,非法滞留缠访有增无减。到2002年,社区矛盾的积累达到了顶点。该年0月,正值PA县委县政府换届,以社区居民梁仁贵为首的50多个社区居民打着“我们要工作、我们要吃饭”的旗号,阻塞交通,静坐示威,把社区尖锐复杂的党群干群矛盾、社会矛盾推到了前台。

  进行时:抓“帮建工程”夯实社区党建组织保障,抓“扶贫工程”扩大社区党建群众基础,抓“素质工程”拓展社区党建工作全新内涵

  2003年初,县委果断决定,实施“社区党建扶贫工程”,加强社区支部班子,充分发挥作用,建好党员干部队伍,促进了社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实施“帮带工程”,努力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保障。为了切实把社区支部建设成为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凝聚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PA县委深入实施了对社区支部的“六帮六建工程”。一是帮助增强凝聚力,建一个好班子。在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相如办党委下派办事处干部到社区任支部书记;通过“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形式,面向社区公开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两委”干部。二是帮助增强战斗力,建一支好队伍。加强对在职党员的“双向管理”和退休、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及流动党员的管理。为消除党员管理的“真空地带”,2004年5月县委将企业改制后组织关系无着落的党员转到所在地村支部或社区支部。三是帮助增强吸引力,建一个好环境。采取县上(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补一点、街道办事处筹一点、社区凑一点的“三个一点”的办法,解决了多年来支部活动无阵地的问题。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组织党员过好组织生活,让他们有了“家”的温暖和依靠。四是帮助增强带动力,建一番好业绩。大力推行“两委”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两委”文化结构得到优化;将社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工作纳入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每年分2次组织一定数量的社区党员干部到县委党校集中培训。五是帮助增强创造力,建一套好机制。建立干部激励机制,按时兑现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为他们缴纳“两保”金;对工作实绩突出的社区干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优先录用到街道办事处工作或任职。建立党务政务公开机制,社区“两委”的重大决策、每月工作安排、帐务和各种收费项目都在社区党务政务公开栏进行定期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六是帮助增强亲和力,建一种好关系。为了切实密切党组织、党员与社区居民的血肉联系,建立了社情民意热线反映制度、群众矛盾纠纷一线排解制度、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和不稳定苗头通报制度。
  (二)开展“扶贫工程”,努力扩大社区党建工作的群众基础。针对社区贫困弱势群体多的现实,PA县委从2002年底开始,组织县级机关200多名党员干部走进社区、走近居民,开展“+”的社区扶贫活动。一是主动“结穷亲”。县委常委班子成员带头结“穷亲”,每年大年三十都要集体到下河街社区与社区居民一起吃团年饭。县委书记刘中伯的联系户陈广林84岁的母亲不慎摔伤了腿,得知这一消息后,刘中伯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买上营养品前去看望,并亲自为其按摩腿脚。病愈后,老人逢人便说:“刘书记简直比我的亲儿子还亲!”县计生局局长刘俊的帮扶对象雷应忠不幸患癌症在成都住院后,他三次搭乘火车前去看望。雷应忠次次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在临终之前还不忘托人写感谢信。二是及时“输血液”。两年多来,机关党员干部为社区贫困居民直接提供生活补助20多万元、扶贫启(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动资金70多万元。县委书记刘中伯为没有职业的居民陈广林提供扶贫启动资金;后来,又为他在县广播电视局找了一份架设广播电视线路的临时差事。三是切实“壮筋骨”。县委组织相关部门投资20多万元,为社区安装路灯,新建公厕,改造户外用电线路,安装消防栓,完成了滨江大道建设规划;新建了幼儿园,设立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向社区居民发放了价值8万元的免费医疗服务卡。四是真情“送岗位”。设立“零就业一条街”和“再就业一条街”,免费为零就业家庭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岗位,解决了社区50多户“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问题,使46名特困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积极向企业为下岗失业人员争取岗位,原县麻纺厂、丝绸厂472名下岗工人,被优先推荐安置到新引进的金华纺织、金坛电化、齐祥食品等民营企业工作。两年多来,全县为该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就业岗位268个。
  (三)推进“素质工程”,努力拓展社区党建工作的全新内涵。PA县坚持把社区党建融入抓党员干部和群众素质的提升过程中,在狠抓支部自身建设、扶贫助困工作的同时,狠抓了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的“素质工程”,不仅有效促进了社区经济长远发展,而且在无形之中加强了社区支部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一是在“扶志”上下功夫,在教育管理党员干部的同时加强对居民就业择业观的引导。广大党员一边为群众“输血”、“壮骨”,一边引导群众“立志”。对一些身强体壮的“闲民”,着力引导他们克服不愿做事、不愿做苦活累活的思想,鼓励他们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对有工作岗位的社区居民,教育他们珍惜岗位,通过踏实苦干努力创造美好生活;对有能力到县外发展的居民,鼓励他们到外面“闯世界”、“干事业”,开辟一番新天地。二是在“扶技”上下功夫,在“输血”的同时努力增强社区居民的“造血”功能。两年来,相关部门针对社区居民实际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就业培训,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竞争力。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社区劳务输出人员,开展了0次以建筑装修、美发、(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烹调等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相如街道办事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技能培训班30期,培训失业人员738人。在强化培训的同时,还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致富信息620条,送宣传资料20000多份。三是在“扶智”上下功夫,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加强对社区居民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的教育,着力增强他们与党同心的意识,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制意识;投资2万余元,建成社区书屋,500余种6000余册的书籍报刊成为社区居民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的免费“精神食粮”;成立了社区老年协会和棋牌、钓鱼、游泳、登山四支队伍,为社区居民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提供了方便的阵地;建立了下河街社区文化中心,成功举办了两届“社区文化节”,让居民“吃”上了“营养可口”的文化大餐。

  现在时:支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党心民心实现了有效凝聚,激发了社区居民艰苦创业热情

  “社区党建扶贫工程”的深入开展,使下河街社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党心凝聚了民心,民心感动着党心,“七多八难”的问题社区变成了党群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秩序井然的和谐社区。
  ——激发了党员参与支部事务的积极性,支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社区支部公推直选后,一批年富力强、勤奋务实的社区干部不分昼夜的为社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让社区普通党员、群众从心里感到温暖。年届古稀、曾经多次写退休申请的原支书王天祥积极投身支部活动,主动帮扶贫困户何氏两兄弟,将平时省吃俭用的500多元现金主动借给何氏兄弟建起了一个卤菜加工作坊。他深情地说:“县委和相如办党委,将一件件实事、好事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现在党组织的作用终于得到了发挥,我要是能年轻20岁,一定要再当一回支部书记,带领大伙好好干一场。”社区党员王斌以前从不参加支部任何活动,现在社区支部召开的各种会议他都第一个到场,组织的各种活动他都第一个积极响应,并主动联系帮扶社区癌症病患者刘秀华,不仅为她家送钱送物,还主动帮忙干家务活。
  ——感动了社区普通居民,党心民心实现了有效凝聚。党员干部无微不至的关爱,深深地刻在贫困居民心坎上,激起了居民们强烈的情感共鸣。曾经数十次“闹事”的梁仁贵如今已不上访了。下河街“两劳”释放人员郑朝德,刚从监狱回来时,无事可做,也无人问津,对政府的抵触情绪大,现在他像变了一个人样,主动参加了社区治安义务巡逻队。在县委书记刘中伯的帮助下重返校园的居民陈广林的儿子陈运一直保存着学校免费单,他说:“我要把这张免费单一直保存下来,它让我永远记住,这是刘叔叔给我继续读书的机会,我要好好珍惜,将来报答恩人。”名社区居民纷纷向党组织靠拢。过去曾坐过牢、对党和政府不满、经常骂党员干部的居民康强,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第一个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发自内心地说:“只有共产党才能让我们过上好生活,我愿意把加入共产党作为我的终身追求!”
  ——提升了社区居民素质,激发了社区居民艰苦创业热情。“六帮六建社区党建工程”不仅巩固了社区党组织的群众基础,也调动了广大社区居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积极性。新华街居民邵开成夫妇俩下岗后,一度时期意志消沉。通过党员倾情帮扶,开起了家电维修部,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社区居民何士文身体健壮,因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致贫,经教育引导,现在磨子街摆起了卤菜摊。居民汪素珍平时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对社会这也不满那也不满,仅靠丈夫在县丝厂每月260元的工资为生,家境贫穷。社区党员干部多次上门鼓励她立志争气,她主动到县城一火锅店打工干活。更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已有52户被帮扶户写出了要求解除帮扶关系的申请,并表示将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脱贫致富。下岗工人杨昌武在县水利局党员杨剑波的帮扶下,转变择业观念,当上“小包工头”,并主动带领8名特困居民外出务工挣钱,以实际行动带动了社区居民发家致富。

本文由第 一公文网 收 集整理9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4 12:46:33
上一篇:XX掀起新一轮兴产业促发展热潮
下一篇:XX县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招商纪实
网友评论《在打造和谐社区中增强凝聚力》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