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毛泽东有感

重读毛泽东有感

今天,毛泽东这个名字依然令人感叹――有人出于热爱,以至于说起他不禁热泪盈眶;当然也有人是出于憎恨,甚至说起毛泽东来“恨得要死,怕得要命”。然而无论热爱还是憎恨,却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毛泽东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平等或“均平”的时代。

南怀瑾说,毛泽东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所未有、人类历史上所未见的三大奇迹:一是看病不要钱,二是上学不要钱,三是干部与老百姓“共穷”。尤其是第三条,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这是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也不可想象的。

毛泽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者、阐释者,更是最伟大的继承者。以上是别人的评价,而我在读完《重读毛泽东》这本书后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虽然不深却是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一、教员毛泽东

93-98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了5年书,他报考师范学校的主要原因是,他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自己此生最适合做教员。只是时势要英雄,他最后成了享誉世界,改变世界的领袖。实际上,直到晚年他还说:“我的理想是做教员,没想到要做党的主席”。在师范五年的求学生涯中,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学习,后来确实也在一师附小做过小学教员,后来又成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员。这两段是他做为专职教师的时间,后来因为形势的需要又做过多次临时老师的工作,宣传革命和革命文艺工作。我觉得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的出身竟是我们的同行,也算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二、书痴毛泽东

毛泽东十分爱书。遵义会议以后,有一次部队打了胜仗,毛泽东向他的秘书要“战利品”,秘书知道他的烟瘾特别大,就把后方送来的香烟拿了过来,可毛泽东摇了摇头,秘书感到不解,毛泽东便告诉他要书,比如州志、县志什么的,只要有了这些书,毛泽东就能知道一个地方的山川气候、物产资源、风俗民情等,就有了打胜仗的把握。这些“战利品”,对他指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起了很大的作用。

毛泽东一生酷爱学习,从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时代到革命战争的年代,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未间断,即使是重病缠身、生命弥留之际仍然没有停止学习。毛泽东读书,涉猎的领域极其广泛,文、史、哲、军事、自然科学,古今中外,无所不至。205年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籍科学家。在获奖演说的结尾,她惊人地引用了毛泽东的话:“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当这段毛泽东手书的文字出现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会议厅的大屏幕上时,全场一片寂静。这意味着毛泽东曾经对中华医药不只是简单地了解。974年毛泽东与诺贝尔得主李政道谈论宇宙本源,他坚持说,基本粒子不“基本”,因为它一定是可分的。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谢尔登格拉肖说:“洋葱还有更深的一层吗?我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以纪念已故的毛主席。’”

举上面的例子是想说明自己读这本书时对毛泽东的新认识。我早知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只是以为他对文学、历史、军事、哲学等知识的通晓,现在才知道他涉猎的知识有多广、多深。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在领军、作战、治国的同时要拿出多少时间来读书思考也就可想而知。

三、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他还像曹操一样,是一位伟大的诗人。3岁的少年毛泽东,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豪情万丈,霸气十足;6岁时,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青少年的他,胸怀天下,壮志凌云;27岁青年时,写下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豪情不改;34岁在井冈山,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纵使身临绝境,毫无退路,他依然能拿出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935年,毛泽东42岁,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帝王的气质。可以说毛泽东的诗歌总是那么积极乐观,充满豪情与希望。他的诗与他的人一样不拘小节,不注重在文字上斟酌,却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他的豪情与霸气。读他的诗,能让人血液沸腾起来。本书中各个历史阶段都配有毛泽东诗词,纵观毛泽东一生所写诗歌,无论什么年龄段,都是豪气冲云天。除了悼念母亲、妻子的以外,几乎没有悲凉的诗,即使有些诗词里面有悲凉的基调,但很快就笔锋一转,走向积极乐观,充满希望。这就是我们的伟人毛泽东,一位伟大的诗人。

四、多难毛泽东

相信很多比我小或者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对毛泽东的认识更多地来自影视作品和课本解读。我一直觉得毛泽东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他每到关键时刻总能守得云开见月明,甚至我觉得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有些影视剧也确实这样塑造)。但是当我读这本书时才知道原来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多灾多难。作为上个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男人之一,毛泽东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但他不为各种艰难困苦所滞,并以其坚忍不拔的耐力、愈挫愈奋的毅力和绝处逢生的智力走出险境,并成就了一番伟业。在革命发展过程中毛泽东总是最敏锐的感受者,最直接地行动者,因此也是受矛盾冲击最多的一个。多次的政治运动让毛泽东数次几近绝境,几次严重的疾病数次几近致命,却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有如神助般让他走出低谷,在中国革命最脆弱、最危急的时候毛泽东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终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说的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前面我重点说了四个方面,除此以外他还是领袖毛泽东、导师毛泽东、偶像毛泽东,这些大家熟悉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读完这本书我心中的几个困惑也大致自以为得到了解答。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大革命

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是负面的,被称为“十年浩劫”。我一直不明白大智慧、大胸怀的毛主席为什么要开展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我似乎在书中找到了部分答案,原来是为了新诞生的中国的长治久安。949年3月,毛泽东曾经说: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他提到巩固胜利是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的事情,怕资产阶级思想渗透,怕共产党人腐蚀,怕坏人捣乱,所以才有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只是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

2、文化大革命中为什么要批判孔子

关于文化大革命我还有一个最大的疑问:毛泽东为什么要批判孔子。毛泽东是集儒家、佛家、法家思想于一身的人,按理说应该崇拜孔子才是,后来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千百年来,孔子教诲中国人说:“蔑视君主、师长的命令就是蔑视人间秩序,就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而现在我们要反抗的就是反动的君主,就是落后的等级,这与孔子的主张是相悖的。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变得如此贫弱不堪,就是因为武德的缺失。中国在春秋时代军人以贵族为主,自然是被尊重的,崇武的国家是充满生命力的,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最异彩纷呈的时代。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来的中国开始重文轻武,漠视武德,当兵已经不但不是光荣的而且是没办法的行为,宋代就有两句俗语:好男不当兵,铁不打钉。长此以往中国积弱成疾,不但在国力是贫弱的,在思想上也因长期缺少武士精神的滋养而变得软弱可怜。毛泽东的一个成就,就是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武德。所以我觉得批判孔子不是批判传统文化而是当时已经已处生死存亡时刻的中国确实更需亮剑精神,而儒家的文雅、顺和确是不合时宜,即便是现在儒家的部分思想也是要辨正地理解和吸收。

因为这本书我只读了一遍,有许多地方还是似懂非懂,我只能就现在理解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我很少读这样严肃的、与美文相去较远的书籍,这次或许是偶然,也或许毛泽东的神秘,让我读了它,在书中写了许多当时的感触,也可以说收获,只是零零散散不成体系,。最后,我用作者在结尾的诗结束汇报

世界说需要燃烧,于是他们燃烧着,像星星之火,也像导火的绒绳。是啊,生命只有一次,当然不会有凤凰的再生。当冬天到来的时候,您是冰封悬崖上一支报春的腊梅。然后,就有大树下如泪水般的雨声。我们应该向敬爱的您讲起爱。我们应该向光荣者讲起光荣。

毛泽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在书中他终于走下神坛,真实的他更让人敬仰。生何灿烂,死而无憾。花谢还开,长河不断。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7-06-08 16:09:14
上一篇:工作重在尽职读后感
下一篇:《我们》读后感
网友评论《重读毛泽东有感》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