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主题征文:小山村的大变化

本文由第 一 公文网 收 集整理4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主题征文:小山村的大变化
&bsp;
&bsp;&bsp;&bsp;&bsp;我的家乡塘浪,是广西南丹县八圩瑶族乡的一个小山村,下辖4个自然屯,这里杂居着壮、白裤瑶、苗、水家、毛南等5个少数民族,有600多人口。不同民族世代和谐共处,亲如一家。
&bsp;&bsp;&bsp;&bsp;时光倒流,60年前的山村容貌,一下子便呈现在我的眼前。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住房是清一色的草盖顶泥巴房。乡亲们穿的是补丁衣,吃的是粗菜淡饭,钱袋子干干瘪瘪。还是少年的我,清楚记得,平时,吃上一餐大米饭,也是一种奢望。饱食一顿猪肉,那是过年才有的好事。
&bsp;&bsp;&bsp;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寂静的小山村开始沸腾起来。穷怕饿惯了的乡亲们,从第一年开始,除了种好分得的田地外,还垦荒扩大种植规模。秋收时节,家家户户收获的粮食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了余粮,一些人家就酿些土酒养些禽畜换钱来贴补家用。等到积蓄有了一些,就掀掉房顶上的茅草,把泥草房换成泥瓦房。
&bsp;&bsp;&bsp;乡亲们知道,光种粮食换不来发家致富的钱。进入20世纪90年代,许多有富余劳力的人家便把眼光瞄向经济发达的省市。于是,一个又一个年轻力壮手脚勤快的姑娘小伙纷纷洗脚上田,相继加入到劳务输出的大军中。走出山外,他们有的搞装潢,有的到企业打工,有的开米粉店,有的当装卸工,有的跑运输。如此一来,收入增加了不少。不知不觉,就有不少人家陆续地推倒已经变得破旧的泥瓦房,盖起了两层三层甚至四层的小洋楼。远远看去,小山村竟有了一些现代气息。
&bsp;&bsp;&bsp;&bsp;202年以来,当人民大会堂传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当精准扶贫的战鼓铿锵有力地敲响,小山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加鞭的快马,让人惊喜异常。放眼看,但见一幢幢颇有几分洋气的楼房相继在“精准贫困户”的屋基上如春笋般破土而出;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到了偏僻的自然屯;一根根自来水管伸进了寻常百姓家。就连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灯光球场、图书室、乒乓球室等等城里才有的时髦玩意,也成了小山村不再稀奇的风景。
&bsp;&bsp;&bsp;&bsp;&bsp;208年春节后的一天,我回家乡吃喜酒。席间,60多岁的满娘凑着我的耳朵,要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她说:“现在房子好了路好了收入也多了,家家户户不愁吃不愁穿,我和你表婶她们几个像城里人一样,吃过晚饭就去明晃晃的村委广场跳广场舞。晚上有空你也来跟我们跳。”满娘毫不掩饰自己的喜好。
&bsp;&bsp;&bsp;在小山村和父母小住几天,我发现,家乡父老乡亲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不少。托人办事,过去要登门去找,现在用手机拨个电话,或者利用QQ微信发条信息就搞定;煮饭弄菜,过去烧柴烧草,现在都换成了液化气或电磁炉;喝水,过去喝的是不太卫生的井水、自来水,现在喝的是桶装矿泉水;出行,过去靠“号”及马车、自行车,现在变成了摩托车或小轿车;种田种地,过去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现在基本上都用机械来完成。真是不比不知道,比了吓一跳。“现在过的日子像神仙一样,我要活到00岁!”今年已经83岁,曾当过几年村支书的父亲,对当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比的满足和留恋!
&bsp;&bsp;&bsp;“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生活比蜜甜。”一首不知歌名的歌词突然飘入我的大脑。是哟,历经多年的辛苦努力,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并没有落伍,而是彻底抖掉了穷根,从里到外都脱了胎换了骨。本文由第 一 公文网 收 集整理4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12-09 10:48:00
上一篇:“回响四十年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回家的路
下一篇: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开放繁荣 改革脚步不停歇
网友评论《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主题征文:小山村的大变化》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